輕便鐵道的掙扎 變更軌距 以求生存

 

輕便鐵道的掙扎   變更軌距  以求生存   

(本文取材自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  第一章)

 

    日本東北盛岡附近,從花卷到釜石的釜石線鐵路,是來自以前762mm的岩手輕便鐵道;而四國的予土線,是來自762mm的宇和島輕便鐵道。如今釜石線鐵路知名的眼鏡橋,前方尚有762mm軌距時代,岩手輕便鐵道所殘存的橋墩,花卷站還保存762mm軌距時代的馬面電車。沒錯,日本1916年到1950年,將全國762mm軌距的窄軌國鐵線,包含1條官設路線,以及12條私鐵線收購變成的國鐵線,拓寬軌距同時重軌化,全部改軌成1067mm的交通路網。今日台灣的花東線,來自1982年以前的762mm舊東線鐵路,從此花東線連接北廻線與宜蘭線,台東的火車可以直達台北,與幹線鐵道相連結成為全國交通路網,有其必要性與實用性。變更軌距以求生存,無可否認的,這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建設,與不得不然的改變。

 

    然而,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日治時期台灣若干產業鐵道,不用762mm軌距是幸運的。在大正年間,集集線是蓋電廠的產業鐵道,平溪線是開採煤礦的產業鐵道,它們都選對了軌距1067mm,使得後來被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收購,後來成為今日台鐵路網的一部分。昭和年間以後,日本是以1067mm鐵道作為國鐵發展的主體,762mm軌距的鐵道地位,也大幅度滑落;1936年台灣有兩千四百二十餘公里的台糖鐵路網,只能寄生在產業鐵道底下,當這些產業結束或逐漸衰退,輕便鐵道的也跟著沒落。二次大戰之後,762mm軌距鐵道的衰退不言可喻,例如阿里山鐵路長達七十二公里,它的長度與規模都超越集集線與平溪線,但是昭和年間,總督府收購地方鐵道時,762mm軌距被排除在外,即使設計規模龐大,卻註定了它後來坎坷的命運。

 

    不止是路線如此,車輛亦復如此,當台鐵的舊東線拓寬軌距為1067mm,當年762mm拓寬1067mm軌距的DR2050型客車、DR2000型柴油客車,以及DH200型柴液機車,還能繼續奔馳台鐵的路線,延續其生存運行的空間;而昔日舊東線的LTPB1813柴油客車與LDH101柴液機車,維持762mm軌距,卻只能擺在苗栗鐵道文物館靜態陳列。還有一個很特殊的例子,日治時期澎湖海軍軍港的專用蒸汽機車,原始為610mm軌距,台灣光復之後,轉手至侯硐瑞三煤礦使用,被拓寬軌距為1067mm,延續其生命,還保存一部於台中的民俗公園。這也是變更軌距以求生存的實例。

 

    如今台灣的輕便鐵道不止是面臨軌距要變,車輛要變,科技的壓力成為一股洪流,逼迫一切都要改變,例如台鐵復駛的LDK59,加裝排障器與空氣軔機等裝備,雖然老火車復駛獲得新生,卻已經與原貌大不相同,失去了原味,不知這樣是幸運還是不幸。還有,台灣百年來使用路牌的方式辦理閉塞,台鐵幾乎已經全面淘汰,阿里山鐵路還在使用,只不過未來不知道還能撐住多久?我想,只有文化資產的新視野,才是抵擋盲目科技崇拜的唯一解藥吧。

 

 

以上內容詳細請參閱     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     ISBN 9789866435539  

 

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  封面 - 我的圖書著作資料

2 Comment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