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願望 一生的努力 永遠的回饋

最初的願望  一生的努力  永遠的回饋

 

以下這個平凡故事,我想是多少家庭都有的記憶,以及人生必經的歷程,

我們都得面對父母親過世,長輩離開人間的經驗,

只是在葬禮結束之後,許多人生故事才剛要開始。

 

雖然,我很少談到我與我的父親之間的故事 

不過,我卻很早就把這個情感,放在我的書裡面,那是1998年。 

 

這是我父親在我這個年紀,四五十歲時的相片,當時的我還在讀國小,

也沒有照相機,這張畫作,第一次公開他年輕時帶我去看火車的面容。

 

我的父親蘇士義,1933(昭和8年生),是我人生第一個鐵道啟蒙者,

民國五十幾年,當我還是幼童的時候,

總喜歡跟著爸爸,騎著單車,到平交道與田野間,觀賞火車通過的風光。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嘉義的扇形車庫,阿里山鐵路,

嘉義的北回歸線(溶劑廠)支線,

蒸汽火車噴著黑煙運行,最後運行的黃金歲月。

 

當時是台灣農業社會的年代,幼童時期一開始是被父親載,

長大一點才出門騎單車,一起騎單車去看火車,就很幸福。

這樣的歲月在我進國中(民國68)之後,就因為升學壓力而終止,

成為我一生中最懷念的時光。

 

往後我還是會偷偷騎單車,回到父親跟我一起看田野的地方,

成為「自己的天空」,依照地點註解第一、第二、第三天空,

與其說,是喜歡看火車,不如說,是喜歡去回憶,

看火車消失在地平線的盡頭,想要抓住那份流逝的歲月與情感。

火車、單車、父親、田野的鄉愁滋味。

(我生平第一部二手機車,我已經27歲,讀研究所時才擁有,不過我還是喜歡單車。)

 

民國874月,1998年,我父親突然走了。

我想多少家庭,第一次面對自己父母辦喪事,鐵定是手忙腳亂。

出殯當天,來很多不相識的人,達官顯貴的輓聯,又有何意義?

我想對父母親的崇敬與思念,絕不是在葬禮之後,就劃下句點,

而是真的把父母放在心裡面,好好地讓他活下來。

 

我看過多少家庭,葬禮當天備極哀榮,出殯時哭天搶地,然後呢?

骨灰進了納骨塔,接下來,子女很現實通通變了一個樣。

接下來子女為了爭遺產,兄弟姐妹反目,哀傷全不見了。

如果出殯當天少一點『感性』,事後能夠多一點『理性』,那該多好!

 

我從1996年開始,就在人人出版,畫火車月曆。

1998,把對我想父親的懷念與追思,放到我的作品裡,

 參閱  1998 台灣鐵路110年懷舊之旅月曆 成名後承受傷痛 

只要這些書,還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彷彿過世的親人,他就永遠還活著。

1998年底,我父親過世不久,我出版我生平第一本書「台灣鐵道懷舊之旅」, 

當時,我把我對我父親的思念,放在序裡面,一般讀者不會注意到。

在我的心靈深處,應該是「台灣鐵道懷舊之旅 」才對。

 

在當時這本書裡,我的父親就藏在我的兩張畫作裡面,

 

第一張是台鐵蒸汽機車CT250型啟航,地點就在嘉義車站到嘉雄陸橋之間,

我的父親牽著我的手,看蒸汽機車出發。

 

另一張是台鐵蒸汽機車DT560型,地點是水上、北回歸線附近的田野風景。

畫中那位騎單車的人是我父親,而我是旁邊的小孩子

童年的眼睛,仰首目睹,父親與火車是如此地巨大!

後來,我發現這也是許多人對台灣鐵路,共同的記憶。

 

的畫作,我的著作,我努力讓我的父親活了下來。

 

十多年過去了,2011年,我已經寫了二十五本書。

每當在我寫書的時候,我一頭栽進到鐵道研究的世界,就會想到他老人家,

我彷彿感覺得到他還在,就在我的博物館,在家裡走來走去。

人間有許多事,科學無法解釋,

我感覺到父親當年走得匆匆,留下若干遺憾,一直沒有獲得圓滿,

2008年我回到嘉義去,找尋四十年前的蛛絲馬跡,憑著意志力與感應力,

竟然找到父親在1971年失去聯絡的朋友,因為他沒有來參加父親的葬禮,

就在父親過世後滿十年,他來納骨塔拜會我父親,解開了四十年前的謎團,

在感恩的回向中,生者、逝者都了無遺憾。

 

如今,我最想說的事,如果我今天所寫的這些書,

對台灣的鐵道文化、科普教育能有一點點貢獻,我的父親他占一半的功勞

不止是因為他是啟蒙者,由於我是獨子,他留下了一棟房子給我。

讓我在往後的人生歲月,為鐵道文化與出版奮鬥的時候,少了房貸的壓力,

我可以全心全力地投入與努力,去做正確的事,做該做的事。

看到台灣多少年輕人,為房貸喘不過氣,收入全繳交給銀行,

每次我想到這裡,我總是對父母親感恩在心。

我母親也跟我同住到現在,她活得自在,我盡到獨子必得奉養父母的責任,

我很珍惜父母給我們子女的一切,他可以含笑九泉地離開。

 

此外,我童年的時代,那是台灣窮困的農村社會年代,

公務員的薪資,要養一家大小非常地辛苦。

小時候看到模型,都只有流口水的份,看得到卻無法擁有。

我也曾經是站在百貨公司櫥窗前,看著火車模型目不轉睛的小孩,

我生平第一部火車模型,已經是我25歲,

在服兵役時用服役薪資,買的德國Minitrix基本組。

 

往後,當我的人生視野愈來愈廣,走遍世界各地,

我開始發現,鐵道模型是外國鐵道博物館的必然設施,

而台灣由於法規面的缺陷,以至於沒有真正的國家鐵道博物館或交通博物館,

而美國華盛頓航太博物館,英國約克鐵道博物館竟然還是免費。


世界頂尖的英國約克鐵道博物館NRM,完全是免費的。

 

於是,我保留我家四樓的研究室、檔案庫與圖書庫以外,其餘開放參觀,

這棟大馬路旁四層樓的建築,成為我的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免費參觀。

我想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造福台灣多少喜歡火車的孩子,

讓一般家庭的小孩,即使沒有那樣的財力,

也有機會親身目睹,甚至動手操作。

如同我所言,我也曾經是站在百貨公司櫥窗前,羨慕有火車模型的小孩,

我親身經歷那種滋味,因此能幫下一代孩子圓夢,那真的是一種喜悅。

 

 

館內蒐藏了世界五大洲的火車模型,讓不能出國的孩子,也能大開眼界。

我只是工作很忙,不能訓練志工導覽,我都得親自下場,

目前參觀過的已經有數千人以上,

這份志業已經成為台灣另外一代的鐵道啟蒙資源。

 

這棟房子,屬於我過世的父親,這份功德,完全回向給他,

讓我父親留給我的房子,成為公益的博物館,也成為最尖端的鐵道圖書庫,

他老人家走了,然而他的影響力,依然造福人間,

沒有他,這一切的理想與志業平台,都不可能實現。

 

其實,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我從父親的手中接下這棟房子,做有意義的事,死後繼續交給我兒子,

我未曾擁有過,只是在我的人生階段,讓它發光發熱,如此而已。

 

但是這我想樣還不夠,終究這只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已,

台灣依舊還是沒有真正的國家鐵道博物館或交通博物館,

如今我的鐵道智庫,累積全球各地上百間的鐵道博物館檔案,

未來我會編纂的「世界鐵道博物館」一書,

把智慧與經驗繼續傳承下去。

 

把父親放到書裡面   最初的願望 

寫鐵道書建立智庫   一生的努力

做博物館造福學子   永遠的回饋 

 

人生走到四十五歲,面對養育子女,奉養父母的十字路口, 

我是子女,我也是父母,我將走父母的路而去,未來子女也將長大, 

終於明白,原來父母親留給孩子最好的遺產不是金錢,而是「品德」,

喪禮結束不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告別,而是追思懷念的真實開始。

我相信  成功絕非你輸我贏,而是共創雙贏。追求大愛與理想,而非追求私利,才是真正的成功!

8 Comments

  1. 看完的文章後.深思許久~
    終於知道.該用什麼態度.陪伴雙親.以及給我那兩個女兒什麼樣的爸爸…….
    老師讓我受益良多.感謝!!

  2. 受益良多   我不敢當   真的是當了父母   才知父母辛勞啊!

    孝順也絕非事親  父母走了  一樣有盡孝的方法

    奉養父母是當孝   榮耀父母是大孝

  3. 蘇老師 :
    我是國中老師, 也如同您一樣正面對養育子女與奉養父母的十字路口, 這篇讓我看了熱淚盈眶 !
    您說的沒錯: 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 父母親留給孩子最好的遺產不是金錢,而是「品德」! 我也希望以此自勉, 謝謝您!!

  4. 很感謝您星期六當天   特別來聽我演講與幫我打氣   我很感動!

    誠如我文章最後 語重心長的一句話:

     

    失去一個扇形車庫,煤煙沉寂,

    這是鐵道迷的議題,

    若城鄉記憶失了根,無可挽回,

    這是公共政策議題。

     

    對於良善的傳播,身為老師責無旁貸,

    我們一起共勉!

  5. 蘇老師您好 :
    感謝您的回覆 ! 在6/29您的演講後, 我曾冒昧提出想在暑假拜訪您的交通博物館, 若在8/2周五10:00–15:00之間, 不知是否方便? 或隔一周8/9周五同一時段? 或者其他您方便的時間? 麻煩您確定後email給我 : [email protected] 或手機 :0928 200 014 若可能我會帶對鐵道很有興趣的外甥一同拜訪 十分感謝 !! 陳建州 敬上

  6. 陳建州您好:

          目前8/2周五10:00–15:00之間, 應該方便,

            我想您先安排,以您優先。

                                                                   蘇昭旭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