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森林鐵路 世界遺產潛力點 簡介

  文建會在10/7-10/31舉辦世界遺產潛力點特展

2011 Taiwan Potential World Heratage Site Exhibition

  http://www.2011pwhst.com.tw/page1.aspx?no=260927

敝人除了擔任世界遺產潛力點電視專輯的審查委員

 也擔任文建會《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簡介》一書

 鐵路方面主題的審稿委員與編寫工作

 如有疏漏不週或錯誤之處  請各界賢達幫忙指正

 以下內容真誠地盼望    喚起台灣民眾的情感

  對於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熱愛與支持

  讓我們立足台灣   放眼國際 

  民國一百年   台灣加油!

 

阿里山森林鐵路

1、潛力點基本資料

1.1 國家:中華民國(臺灣)

1.2 縣市或地區:    嘉義市、嘉義縣及南投縣。

1.3 地圖上確切位置與地理座標

阿里山森林鐵路目前沿線經過嘉義、北門、竹崎、木履寮、樟腦寮、獨立山、梨園寮、交力坪、水社寮、奮起湖、多林、十字路、屏遮那、二萬平、神木、沼平等站。(置阿里山森林鐵路路線圖、垂直剖面圖與沿線車站平面分布圖)北緯23°28’30’23°33’00’東經120°25’30’120°49’30’

1.4 潛力點及其緩衝區邊界地圖和平面圖

1.5 潛力點及其緩衝區面積

阿里山森林鐵路橫跨嘉義市、嘉義縣及南投縣三縣,全長71.34公里,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位在嘉義縣,屬玉山山脈支脈,總面積為1,400公頃

2、評選理由

2.1 潛力點重要性

    2.1.1以建造年代來說,阿里山森林鐵路結合當時日本、歐洲及美洲等最先進的登山鐵道工程技術,在人類登山鐵路工程歷史上,此一充滿創意的工程技術成果,堪稱是不朽的里程碑

    2.1.2 阿里山森林鐵路為適應登山鐵路的特殊環境,設計出許多具特色的鐵道系統,包括(一)傘形齒輪直立式汽缸Shay蒸汽火車頭。(二)獨立山螺旋路線(Spiral route)登山路段。(三)Z字形(Switch Back)登山鐵道。(四)鐵路從低海拔的平地至高山低區,經歷熱帶、暖帶及溫帶三種林相,終至行駛於雲海之上,吸引許多中外遊客前來。

    2.1.3 阿里山森林鐵路最早完成時,從嘉義至阿里山沼平車站,全長71.9公里,沿線最多曾設25個車站,高度自海拔30公尺至2,274公尺,沿途經過72個隧道,114座橋樑,由於鐵道曲線半徑小與坡度大,傳統的火車根本爬不上去,必須倚賴螺旋線與Z字形的結構方能登山,這一切惡劣的環境造就出這條舉世聞名的登山鐵道。

2.2 比較評估

    阿里山森林鐵路與已登錄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印度登山鐵路相比。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Darjeeling Himalayan Railway)是亞洲軌距最小的登山鐵道( 610mm ),於1881年開始通車,在1999年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其行駛的路段中有螺旋路段與「之」字型路段,鐵路的最高點在Ghum(海拔2,257公尺),行駛的路途中可遠眺喜馬拉雅山脈重要景點之一,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其高聳入雲的身影,讓參觀者感動,彷彿就在身前。

    阿里山森林鐵路集森林鐵路、登山鐵路與高山鐵路三種鐵路屬性於一身,是採用窄軌762mm軌距的登山鐵道,於1912年開始通車,當初興築的目的是為了伐木運輸,然而隨著沿線居民的需要,在1920年正式辦理客運服務,行駛的路線中跨越熱帶、暖帶、溫帶三種林相。與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一樣從產業鐵道,轉型為觀光運輸,具有螺旋路段與Z字形登山路段。目前全球同時具備螺旋路段與Z字形的登山鐵道,僅只台灣阿里山森林鐵路,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日本九州肥薩線三條而已。

    印度Kalka Shimla Railway是已登錄的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全球路線最長的762mm軌距登山鐵道( 96.54km ),但是海拔僅2076公尺。阿里山森林鐵路長度71.9公里雖然較短一些,但是的最高點在祝山站(海拔2,451公尺),是目前亞洲窄軌鐵路海拔最高點,超越同為762公釐軌距的世界遺產鐵道,印度Kalka Shimla Railway。阿里山有日出、雲海、森林、晚霞等豐富景觀。尤其在觀日出時,看見太陽從玉山升起,不僅讓參觀者感動,也會讓觀者精神為之激昂,成為一種非常特殊的人生體驗。以這些條件來說,阿里山森林鐵路登錄世界遺產是具有潛力的。

2.3 選定標準

    2.3.1 阿里山森林鐵路是為開發森林而鋪設的產業鐵道,合乎森林鐵道的定義;其由海拔100公尺以下爬升至海拔2,000公尺以上,亦合乎登山鐵道的定義;而其由海拔2,200公尺沼平至2,584公尺哆哆咖林場線,鋪設高海拔山地路段,是名符其實的高山鐵道。阿里山森林鐵路集森林鐵道、登山鐵道和高山鐵道於一身,舉世罕見。符合世界遺產認定標準第一項。

    2.3.2 依高山鐵道的高度而言,最高的前幾名依序為中國青藏鐵路,最高點海拔5,072公尺,以及南美洲安地斯山脈的秘魯、玻利維亞及阿根廷等,這些高海拔鐵路皆分布於大陸,而全世界島嶼中擁有高山鐵路者,僅有臺灣突破海拔2300公尺,尤其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祝山站最高點海拔2,451公尺,就東亞地區而言,阿里山也是最高的窄軌鐵路,特殊地位及重要性可見一斑。符合世界遺產認定標準第三項。

    2.3.3 目前已知世界上擁有三層以上螺旋線的登山鐵路約有三處,包括瑞士國鐵 SBB)通往義大利的Gotthardbahn位於Giornico附近、瑞士RhBAlbula Bahn(2008年的世界遺產),以及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獨立山路段。獨立山段先以單純順時針方向繞兩圈半,第三圈以「8」字型離開,造成可看到樟腦寮四次的情景,可以算是迴旋四圈,稱得上獨一無二。符合世界遺產認定標準第四項。

(此段內容僅供參考,根據本人的世界山岳鐵道調查,三層以上螺旋線,全球至少發現約十餘處,不過皆非屬於同心圓結構,獨立山段堪稱屬於同心圓結構,最複雜的型式。未來阿里山鐵路百週年,會公佈統計研究成果)

3、狀況陳述

3.1 潛力點描述

    3.1.1自然地理景觀特色

    阿里山森林鐵路分為平地與山地兩線段,前者指嘉義至竹崎站,後者為竹崎至沼平站,沿途可欣賞熱帶、暖帶、溫帶等植物種類變化,阿里山地理景觀變化多端,除險峭的山形外,還有溪谷、森林、日出、雲海和晚霞。由於高度的變化,本區分屬幾個不同的氣候帶,因此,孕育出富饒的動植物資源。

    3.1.2動物

    阿里山地區由於森林資源豐富,提供野生動物良好的棲息地,惟因中海拔地區長期遭人為開發,影響生態環境甚鉅,造成動物遷移至高海拔的山區。據初步調查,阿里山地區的哺乳類有19種,臺灣彌猴與山羌為保育類;鳥類有75種,瀕臨絕種保育類者有林雕、赫氏角鷹、藍腹鷳、帝雉、灰林鴞、黃魚鴞等六種;兩棲爬蟲類8種,其中褐樹蛙為珍貴稀有保育類;蝴蝶194種,佔臺灣蝴蝶半數以上;魚類6種;甲殼類2種,其中棲息於該區的阿里山龜殼花、栗背林鴝(阿里山鴝)、拉氏清溪蟹、阿里山椒魚、白耳畫眉及臺灣黑熊皆屬臺灣特有種。

    3.1.3植物

    阿里山依山勢垂直分布而呈現熱帶、暖帶與溫帶林特色,從平地到海拔800公尺的獨立山一帶為熱帶林,此區植物以榕樹、龍眼樹、相思樹及竹林為代表;自獨立山到海拔1,800公尺的屏遮那為暖帶林,代表樹種為樟木、柯木、楠木、杉木及柳杉等;屏遮那以上到海拔3,000公尺為溫帶林,以紅檜、扁柏、臺灣杉、鐵杉、華山松等樹木為主。

    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阿里山花季由櫻花拉開序幕,山櫻花、千島櫻、吉野櫻、大島櫻、八重櫻陸續開放,4-5月,臺灣一葉蘭、森氏杜鵑、毛地黃、射干菖浦、紫藤競相吐芳,其中在阿里山眠月線5號至10號隧道間的岩壁上,有個「臺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一葉蘭屬多年性草本植物,因花下僅長一片葉而得名,屬臺灣特有種,非常珍貴。          

    3.1.4人文史蹟

    鐵路沿線車站特色:

    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後,登山本線沿途經過許多車站,目前有「嘉義」、「北門」、「竹崎」、「木履寮」、「樟腦寮」、「獨立山」、「梨園寮」、「交力坪」、「水社寮」、「奮起湖」、「多林」、「十字路」、「屏遮那」、「二萬平」、「神木」、「沼平」,每個車站皆具有相當豐富的人文歷史,例如北門驛(北門車站舊站,1910開始營運,是典型日式木造站)在1993年被嘉義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樟腦寮與屏遮那站皆屬於典型的「折返式車站」,是阿里山鐵道的特色之一。

    第一分道站,光復後設站,現已取消。阿里山鐵路行進至此,因大塔山阻擋與腹地不足之故,無法採取迴旋路線爬升,所以以「之」字形的方式前進,此為阿里山森林鐵路之特色之一,此一特殊爬升方式,火車在「之」字路段皆差點要「撞壁」,就是俗稱的「阿里山碰壁」。   

    原住民鄒族文化: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這首「高山青」正是阿里山鄒族人的寫照。阿里山鄒族目前人口主要分布在嘉義縣阿里山鄉,有八個村落,來吉、里佳、樂野附屬於大社特富野;新美、茶山、山美附屬於達邦社。

    鄒族傳統生計以農業及狩獵為主,以獵物的皮做為衣飾是鄒族的特色,不管是婚姻或是祭祀行為,都以家族制度嚴密地運作,相傳大塔山為鄒族人的聖山,鄒族先人靈魂寄居安息之所,因此,雖然阿里山是鄒族的傳統獵場,但族人絕不靠近聖山,以免冒瀆祖靈。

3.2 歷史沿革

    3.2.1地質的歷史

    本區位於阿里山山脈,東鄰玉山山脈,北接雪山山脈。阿里山位在阿里山山脈主山脈上,海拔2,216公尺。玉山山脈屬始新世紀層,雪山山脈屬始新世紀至漸新世紀層,而阿里山山脈則屬晚期中新世紀層,是三者中地質時代最年輕的山脈。

    阿里山地區的地層為南港砂岩層,屬中新世紀晚期,約1,000萬年,主要為塊狀砂岩及少部分砂頁層,阿里山山脈則是南港層之厚砂岩組成,由於本區同時擁有南北方向與東西方向之斷層,經常形成陡峭的山崖與瀑布,如站在沼平之最高點遠眺嘉義市東郊綿延起伏之山丘,塔山山勢急峻,斷層峭壁草木不生,山勢雄偉,紋理質感極美。

    3.2.2人類活動的歷史

    臺灣在十七世紀前,未經開發,當時有鄒族聚居在阿里山山麓一帶,人口甚少,以打獵為生。明清時代,漢族移民,與阿里山地區原住民接觸漸頻繁,然僅限於與原住民交換貨品買賣。

    阿里山的開發,始於十九世紀末,1896年(明治19年)日人發現阿里山有巨大檜木林,經過多次勘查,為開發該區森林資源,於1906年開工興築阿里山鐵路,1912年嘉義至二萬平正式通車,1914年鐵道延伸至阿里山沼平,並開始正式的伐木作業;至1945年臺灣光復,持續30年的伐木工作,將阿里山原始檜木林採伐殆盡。

    為保護天然資源,臺灣省林務局將阿里山及玉山一帶三萬九千六百餘公頃國有林地列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逐年編列預算整建。沼平原為一伐木村落,因旅客逐年增加而設置許多商店及旅社,形成區內最早開發的據點之一。自遊樂區成立後,森林資源由伐木造林轉為森林保育及遊樂為主,原先因伐木而興建之阿里山森林鐵路也轉以觀光客運為主。

3.3潛力點最新紀錄及記載日期

    二○○○年十二月十二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中興大學做「阿里山地區林地山葵種植對水土環境衝擊之研究」。

    二○○一年十二月十七日阿里山森林鐵路中的「竹崎車站」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獲選為「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3.4保護潛力點的現況

    3.4.1森林水土資源的保護

    為了保護區內的水土資源,委託學者研究調查阿里山林地栽植山葵、茶樹與檳榔等高經濟作物對於土壤之沖蝕、滲透及環境影響,作為未來集中管理、經營的輔導措施,以減少「林地副產品」與「經濟作物」對森林水土資源環境的衝擊。

    3.4.2生態資源的保護與解說

    為避免及預防任何可能引起污染環境的行為,除改善交通運輸及環境衛生的設施外,其他的建築與設施一律嚴格控制。為提供民眾對保留區生態資源及阿里山一葉蘭的認識瞭解,特編訂與發行解說手冊,作為教育用途資料及教材。

3.5政策與計畫

    3.5.1提升林區管理處的地位與行政責任提升林區管理處的管理層級,以強化區內資源規劃與管理執行力;並積極邀請學者專家參與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經營管理、觀光、教育、交通與環境保育等政策擬定。

    3.5.2 調整管理處組織架構,強化專業管理能力引入國外先進的森林遊樂區管理資訊與執行經驗,以強化區內規劃、研究與發展;另應延攬一組經營管理顧問,在規劃議題上可提供主管機關必要的專業意見。

    3.5.3增加與當地居民的溝通以獲取其對生態資源擁護區內的保育工作,當地居民可謂是最佳的合作伙伴,對於區內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人文環境的規劃多與居民交換意見,化阻力為助力,使其共同為生態保育工作而努力。

5、影響因素

5.1開發壓力

    阿里山森林鐵路長70餘公里,從平地到高山,需要保護的範圍極廣,鐵路沿線社區的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變化大,控制不易,特別是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川流不息的遊客,對該區之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壓力與威脅,形成開發的壓力。

5.2經營管理壓力

    本區因民國七十一年阿里山公路通車,汽車上山只需兩小時,速度為火車的兩倍,而公車票價只有阿里山號火車的二分之ㄧ不到,以致旅客大量轉移,公路上山與鐵路上山的旅客比例約為98:2,在此一條件下與公路效率相較,相差懸殊,使得登山鐵路營運陷於常年虧損。復因阿里山森林鐵路路況特殊,山區陡峭,鐵路坡度大,礙於安全之故,無法加掛車廂,致運量有限,固定成本高,不符經濟效益。

 

5.3自然災害壓力

    阿里山森林鐵路所經之處多懸崖峭壁,每逢颱風及雨季發生,本區常發生嚴重的災害,而頻繁的地震也對公路、鐵道、步道、隧道儀其他建築造成極大破壞,需投入許多人力及經費加以維修。以阿里山鐵路過去十年的災損統計,平均每年約花費一億八千萬元用於自然災害整修。民國九十八年的八八風災,更造成全線超過四百處以上的坍塌,初步預估修復經費高達十二億元。

5.4旅遊壓力

    當阿里山林場作業陸續停止後,各林場支線鐵道紛紛廢棄走入歷史。1963年,原先用來運送木材的本線因應時代的演變轉型為觀光鐵路,使觀光人潮開始湧入。1992年,為配合六年國家建設農業調整方案,在發展森林遊樂子計畫下,成立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受到遊客成長的衝擊,造成部分植被覆蓋度下降,且土壤裸露,未來應採遊客總量管制方式加以控制。

5.5潛力點緩衝帶居民狀況

    約有6,400漢人與鄒族原住民兩大族群生活在阿里山鄉,他們以農業為主,相較於漢人,鄒族原住民長久以來皆居於弱勢地位。由於山區謀生不易,造成原住民人口外流到平地或城市都會區;近年來由於阿里山區成為高山茶及山葵的種植區,使得一些年輕人開始回流至部落生活。

6、監測

    建置一個完善的監測系統以定期監測空氣與水的品質、受保護動植物品種數量的改變、旅遊活動對野生動物、植物、生態及文化資源的影響,並且監測當地社區活動與經濟發展對保護園區資源的影響,這些監測工作是衡量阿里山森林鐵路自然與文化資源保護狀態的重要工作。

6.1保護狀況的衡量指標

    根據研究調查顯示阿里山針闊葉樹林自然保護區內的鳥類共有2891種,其中有6種是瀕臨絕種的鳥類。保護區兩旁受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與豐山地區之遊憩人口壓力,再加上原住民於區內進行森林副產物取用之干擾,使得棲息其間的動植物的生存受到很大的挑戰,植被與旅遊的監測結果是重要的衡量指標。

6.2潛力點監督的行政安排

    19897月,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管理所撤銷,改由嘉義林區管理處育樂課接辦。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設森林鐵路管理課,綜理森林鐵路之運務、鐵道及車輛維修、物料購置等工作。

6.3前勘查結論

    6.3.1阿里山森林鐵路是臺灣目前仍在運作的登山鐵路,其設計可謂工程界的傑作,雖當初是為了經濟效益而採窄軌762mm設計,但工程技術充滿著創意,是臺灣最重要的產業遺產之一,因此,應針對其鐵路系統進行詳細調查與研究,以了解其機械配置及產業操作等。

     6.3.2為了解阿里山森林鐵路在世界上的重要性與獨特性,應進一步與其他登山鐵路,如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其他世界遺產鐵路等進行分析比較。

    6.3.3 在鐵路工程技術發展史上,其呈現人類一些價值交替的重要面向,然此部份仍待進一步評估;未來應維持並發展蒸氣火車少量班次運行的潛力,以彰顯周圍生活文化的價值,而位在鐵道旁的村落與車站應予以保存,為阿里山森林鐵道登錄成為世界遺產增添重要的基礎。

    6.3.4從動態保存觀念來看,雖然登山本線無法通車,至少應維持山上支線正常運行,包含眠月線、水山線、祝山線與神木線等。此外,維持古董的蒸汽火車不定期的行駛,讓未來的世代可見證其光輝的歷史。

7.2文獻目錄

中文文獻

    洪致文,《臺灣鐵道傳奇》,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10月。

    洪致文,《臺灣火車的故事》,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5月。

    洪致文,《阿里山森林鐵路紀行》,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3月。

    蘇昭旭,《臺灣鐵道懷舊之旅》,人人月曆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蘇昭旭,《臺灣森林鐵道深度之旅》,人人月曆股份有限公司,199912月。

    蘇昭旭,《臺灣鐵路火車百科》,人人月曆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洪致文,《鐵道世界漫遊》,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04月。

    蘇昭旭,《臺灣鐵路蒸汽火車》,人人月曆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洪致文,《珍藏世紀臺灣鐵道─地方鐵道篇》,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11月。

    蘇昭旭,《阿里山森林鐵道(1912-1999)景觀篇》,人人月曆股份有限公司,20015月。

    蘇昭旭,《阿里山森林鐵道(1912-1999)車輛篇》,人人月曆股份有限公司,20015月。

    蘇昭旭,《雲頂上的火車之戀 世界山岳鐵道 (歐洲篇) 》,人人出版公司,20062月。

    蘇昭旭,《.雲頂上的火車之戀 世界山岳鐵道 (美亞澳洲篇) 》,人人出版公司,200610月。

    蘇昭旭,《阿里山森林鐵路傳奇》,人人出版公司,20092月。

    蘇昭旭,《世界鐵道與火車圖鑑》,人人出版公司,20099月。

    蘇昭旭,《台灣鐵路火車百科II- 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人人出版公司,2011年。

2 Comments

  1. 從日治時期到現在,二萬平與二萬坪,這兩種說法都同時存在,

    如同水車寮與水社寮,木屐寮與木履寮,意思相同,只是用字不同。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