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鐵路與我-關於這本書的故事1

阿里山森林鐵道 景觀篇1.JPG - 我的絕版圖書著作

阿里山鐵路與我-關於這本書的故事1

這幾篇散文,撰寫於公元2000年,發表於當年的這本書,

阿里山森林鐵道 景觀篇(1912-1999) 

這本書早已經絕版停售,只能在圖書館找到

再回首不勝唏噓,阿里山鐵路改變太多,昨日的美好只能成為回憶。

然而,我感覺很慶幸的是,走過滾滾紅塵,雖然傷痕累累,

我始終初心不變,莫忘一本初衷。

 莫忘一本初衷 永不放棄理想

原來人生走到終老時,最大的財富,不是功名利祿,

而是莫忘年輕純真之願,初心不忘,堅持走到最後。

 

阿里山鐵路與我 關於這本書的故事

阿里山森林鐵路1912-1999,這本書從起草動筆到完成,共花了三年的時間。書中我所拍攝的照片,有我二十一歲的作品,也有我三十四歲的作品,前後累積長達十四年。為了要完成這本書,不論在學業、工作、健康及金錢上,都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然而,卻教我義無反顧、甘之如飴。因為,這本書不只是為阿里山鐵道立傳,也在為我的生命尋找答案。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故事要從二十四年前開始說起. . . . . .

尋找阿里山

1975年民國六十四年,一個午後雷陣雨的黃昏,那年我只有九歲,正就讀嘉義市崇文國小三年級。記得當年國小的教室全都是老舊的日式木造建築,唯一一棟靠近崇文街的水泥二層樓房,二樓靠近吳鳳南路的那側是我的教室。記得就是在那天下午,雨過天青的東方天邊望去,竟是遠山浮現、輪廓清晰層次分明,我從來沒有看清楚過那麼遠的青山,一重接一重遙接天際,還有那滿天的晚霞. . . . . .

我不知道,為什麼那天的情景,給我一種很深的感動。雖然,當年我只是個九歲的小孩子。

我也不知道,究竟那天午後的黃昏,我究竟看到了那些山,看到玉山嗎?機會不大。但是,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靠著陽台,面向東方,興奮地在尋找哪一座是阿里山? 

兒時的阿里山

從小我家就住在嘉義市吳鳳南路48巷一間日式平房裡,爸爸一份公務人員的薪水,卻要養活五個孩子。平常的日子省吃儉用,根本沒有錢全家出去玩。記得在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嘉義最有名的就是阿里山,可是阿里山在哪裡?阿里山對我最早的印象,就是糕餅盒上面的圖片,神木與火車合影的那張代表作。可是,不論我從親友、課本及報紙上聽過多少次阿里山,有鐵道、雲海、日出、神木多麼地有名、就是不可能去。因為家裡經濟狀況實在不好,從我零歲到二十歲離開嘉義為止,全家大小從未一起出門遠遊,更別說是阿里山了。 

說也奇怪?從我六歲左右聽到阿里山,我就對這個地名既親切又好奇!我會不停地問爸爸,阿里山在哪裡?後來,我有了較進一步的答案,就是在東邊一個遙遠的地方,童年的家,日式平房的前面有一個偌大的庭院,往東方望去穿過椰子樹, 隱隱約約可以看見群山羅列。我喜歡在清晨看見陽光從椰子樹梢穿灑而下,絢爛溫暖的朝陽,教人睜不開眼,因為我知道阿里山就在日出的那一邊. . . . . . 

漸漸地等我有公路長大了一點,阿里山彷彿離我更近了。爸爸告訴我就是門前巷子右轉,吳鳳南路一直下去,或者是吳鳳北路一直上去,去搭小火車。然而,這樣的答案並沒有令我滿足,只是引起我更大的好奇,為什麼要往南往北不直接往東方去呢?爸爸並不在意我的童言童語,只是告訴我阿里山是在東邊那些山裡的某一座,而我雖然不能去,心中卻渴望知道阿里山是哪一座? 

我從幼兒時期起最大的娛樂,不是別的,就是爸爸用單車帶我去看火車。印象中不論是去嘉義火車站出口、月台或林森路一帶,只要有火車看就是最快樂的一事。 等我上了小學,機會雖然減少了,但是我還是那麼期待假日去看火車的時光。有一回,爸爸帶我去看火車,我又看到東邊群山隱隱浮現,我又問阿里山是哪一座山?爸爸終於告訴我:

「在嘉義市是本看不到阿里山,被「前面」的山擋住了。」

「那麼東邊看到的那些前面的山又是什麼山?」

爸爸終於不再回答我,因為他不清楚。

我也是個不到十歲的小孩子,爸爸並不瞭解我認真的程度。

也許是命運註定,這個疑問卻成了我往後二十年第一個追尋的答案。

 

童年的阿里山鐵路

民國六十五年的春天,國小四年級遠足要去灣橋國小,這是我生命中難忘的一天, 第一次與阿里山鐵路邂逅。這天大家成群結隊,沿著嘉義林森路往竹崎的方向走著,緊鄰一旁的阿里山鐵路,一部中興號特快車終於出現了,小朋友見了火車像是著了魔一樣,尖叫歡呼此起彼落!記得那班早上8:00開出的中興號司機,也樂得跟我們揮手!就這樣我們一路欣賞風景,一路看火車,頻頻出現的阿里山火車像是永遠用不完的「驚奇」,一出現大家又尖叫又揮手,八公里長的路毫不費力地走完了。即使到了灣橋的圓崇國小,許多小朋友也和我一樣,喜歡跑到灣橋國小操場外面,等阿里山火車出現。我記得在童年的時代,幾乎沒有一個小孩子不喜歡火車,一個歡呼結束了,大家一起等待下一個歡呼的來臨。

記得,就在這天回程的路上,不知道是哪一個老師的提議,我們決議不走原路回去,從半路中切入一旁的竹林裡,走小路回去。我們一大群小朋友就走竹林中小路,走著走著竟然就走到阿里山森林鐵路。這個時候,小朋友看到鐵路又歡呼了起來,看看是不是會有火車通過。當然,老師們會要大家快速穿越通過,萬一有火車來了就危險了。就這樣,我第一次和阿里山鐵路的接觸就此發生;令我印象深的是那美麗的竹林,中間有一條鐵路把它分成兩半;在我跨過去的那一剎,我轉頭朝鐵軌遠方望去,那段消失在竹林盡頭的鐵軌,有著細訴不盡的美感,映在我童年的腦海裡,在一個十歲小孩子的心靈裡餘波盪漾!

後來,隨著時光流逝,國小升上了高年級,在升學的壓力陰影之下,可以看火車的歲月減少了。爸爸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帶我去看火車,取而代之的是,上國中之前要練騎單車,爸爸帶我出去練騎單車。一開始,爸爸還是會找我喜歡的路段, 例如走林森路,隔著磚牆可以看到裡面Shay蒸汽火車在冒煙!後來才知道那是晚年的15號和16shay,擔任調度機車的最後時光,卻教我印象深刻。漸漸地這樣瑕意的時光愈來愈少了,一直到上了國中,我充滿火車的童年時光就結束了。接下來有數不盡的補習、功課,佔據了我全部的生活。

說也奇怪,不知道為什麼?和阿里山鐵路有一股很深厚的感情,莫名的熟悉,遙遠的記憶,說也說不上來。上了國中以後,如果補習下課後黃昏正美,我就會騎單車溜去北門修車場看一下那些成堆的老火車,聞聞枕木防腐油的味道,如果正好有一班火車通過,那就教我快樂地不得了!心滿意足地回家。碰到寒暑假和同學出去打籃球,我竟然會把朋友拉去我自己所發現最棒的地點看火車「娛樂」一下,不過,很少不被當成「瘋子」,我還是樂此不疲!

不過,幸運的是,上了國二以後,我又有了另一個接觸火車的機會。當時大業國中學校會選出約十位美術成績優異的同學,組成「校外寫生隊」,我們寫生隊每個星期五下午是不必上學的,中午就可以回家,下午2:00到中山公園報到,老師會在3:00以後過去看同學成果指導一番。而民國六十五年起進駐中山公園的21號蒸汽火車,就成了我每次必定拜訪的朋友,每次畫畫看完他,只要時間允許,還是會回21號的老家--北門修車場看一看,代為問候他的家人--蒸汽火車和成堆停用的木造客貨車,然後踏著夕陽歸去。

這樣私下偷偷地造訪火車,這是我少年時期的秘密,連我的家人都不清楚,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為何有空就想來報到,然而這卻是我抒解壓力最快樂的心靈解放方式。每當黃昏時刻,落日消失在北門修車場的樹梢後,木造客車的檜木香,總令我聞之嚮往,彷彿記憶中曾經熟悉卻不知何處尋覓的味道。我喜歡獨自坐在枕木或平甲車上思索,究竟何時,我才能坐火車上阿里山去?阿里山在東邊的那一座,我為何看不到它?然而,我只知道我心中有些疑惑,非得去解答不可。

本文延續 下一集 阿里山鐵路與我-關於這本書的故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