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溫和理性的鐵道視野

這篇文章發表於2004年

台灣鐵路環島風情 特殊路線篇 這本書的序言

如今2012年回顧  看來令人不勝感慨!

 

如今八年過去了,今昔殊異。

雖然當時提出了呼籲,然而抵擋不住大環境趨勢,

基隆臨港線,高雄臨港線,深澳線都陸續停駛了,

林口線出現了週一到週五的客運,貨運結束後,不知還能維持多久?

如今增加六家支線,沙崙支線,卻只是接駁高鐵的產物。

多少鐵路要高架化,地下化,姑不論其效用與正當性,

對於台灣鐵道原始景觀的消逝,都是揮別記憶的感傷。

 

2003年與2004年出版的台灣鐵路環島風情,

經過十年之後,2014年三本即將完全改版,

朝向台灣鐵道觀光資源的白皮書去撰寫,

改版的不只是書籍的版面,而是你我記憶的版圖。

 

 

台灣鐵路環島風情 特殊路線篇  

 

我們擁有的不止平溪內灣集集

關心鐵道者已經不止是鐵道迷

 

      2003年2月,台灣鐵路環島風情「西部幹線篇」與「東線支線篇」這兩本書先行出版,非常感謝眾多讀友們的熱烈支持,發行第二個月,立即復刻再版,口耳相傳熱情推薦,著實令人感動。有不少人是在接觸到這兩本書之後,才恍然驚覺原來台灣鐵路竟然是這麼樣地美!於是鐵道旅行不再只是鐵道迷間討論的事,很多家庭也藉機出遊,鐵道旅行成為親子互動、豐富鄉土與地理知識之旅,這一切皆令我頗感欣慰!如果能讓台灣鐵道之美家喻戶曉,這些年的付出和努力都沒有白費。

      然而,相較於今日平溪、內灣與集集線的假日人潮,那些在民國八十年以前被關閉的支線,真不知有多麼感慨!這些年來以實際的經驗驗證,當年裁撤支線減少營運虧損的思維是不正確的;其實只要有心去做,一條支線即使面臨公路競爭客貨運銳減,改變經營策略開發觀光資源,一樣可以再造新春。只可惜這份遲來的幸運只降臨在平溪、內灣與集集線上,年輕的一代幾乎不知道,曾經,我們擁有的不止平溪、內灣和集集。

      所以,這本介紹那些消逝的支線,以及今日停辦客運、與純粹辦貨運的支線的「特殊路線篇」,早已排入台灣鐵路環島風情系列之中,也在前兩本的序裡面預告,對於我們所認識的台灣鐵路,這三本都完成才臻於完整。畢竟台灣鐵路環島風情所要告訴讀者的,不止是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還有關心過去與把握即將消失的,甚至積極去創造未來;建立旅客導向而非經營者導向,我們能做的不止是懷舊而已;用旅客的心去重寫台灣鐵道的歷史,並非不可能。

    因此,對於那些一般民眾不熟悉的支線,除了現有平溪、內灣和集集三條客運支線之外,本書依照它們的保存程度,作了由簡而繁的單元分類。首先「當遺跡盡成往事」,是那些支線軌道幾已完全消失,包含淡水線、新店線與中和線,它們的消逝多是為了新生,於今不在尚可緬懷。其次「憶舊徒留殘跡」,火車不開卻部分軌道尚存,包含東勢線、東港線與神岡線,當年消極經營政策下的產物,今日多被開發成自行車道,民眾未必知道腳下曾經是鐵道。

   「現今三大貨運支線」,包含深澳線、林口線與台中港線,由於貨運依舊存在,只是現今不辦客運,但隨著貨運市場的轉變,也許有朝一日將會停駛;但是它們可以有更好的發展空間,我們願意投入更多期待,讓我們擁有的不止平溪內灣集集這句話,成為深層願景可以實現。還有「港埠運輸臨海風情」,包含高雄臨港線、基隆臨港線與花蓮臨港線,和前面的單元性質相同,有些現今還有觀光性質的客運存在,我們也將給予更懇切積極的建議,希望它們的未來不是夢,我們樂見它們的新生。

此外,我特別寫了一個「動脈下的微血管」單元,來記錄部分於今尚存的產業鐵道側線,有運送軍品、油品、水泥原料及成品、燃煤與石砸等等。這些產業鐵道側線,在過去的時代曾經對台灣的經濟有極大的貢獻,只是今日因運輸方式改變而逐漸式微,也許正是台灣鐵路過去輝煌時代的縮影。但是因為它與一般旅客無關,卻與部份民眾的鄉土記憶有關,故也簡略地加以介紹。

而本書最為特殊的單元,是「被遺忘的台灣鐵道幹線」:一條是現今花東線的前身,762公厘時代的舊台東線,許多新生代的學子們,並不知道現今觀光熱門的花東線有著這段歷史風貌,這是不能忽略的歷史記憶,所以今日有許多舊台東線火車被保存,可以有更積極的創意;另外一條是在民國七十年代規劃完成的「中橫鐵路」,當年因台鐵連年虧損而被放棄,但以今日大環境經濟評估與工程技術,實在可以重回檯面上。在這個單元中,我們雖然搭不到這些歷史與未來的火車,卻可以賦予希望,也許它可以在這本書出版多年之後,美夢成真。在書中我也偶而加入外國鐵路實例,來導正國人一些偏見,心念一轉,危機也可以是轉機,缺點正可以是賣點。

    相較於前兩本台灣鐵路環島風情「西部幹線篇」與「東線支線篇」,這本「特殊路線篇」少了許多美景圖片與文情歌詠,卻多了不少開創性的人文思考空間;許多前所未見的鐵道風景與理念視野,一些創意與建議被公開出來歡迎討論,更樂見相關鐵路業主加以採納。這正是我前面所談的,對於消逝與瀕危的鐵路,我們能做的不止是懷舊或感嘆而已,用建議來取代咒罵,用關心來取代放棄,讓鐵路主管單位更了解旅客民眾的心,讓現有的鐵道環境更好。

    在這本書的創作過程中,自己的所知所見的確有限,特別感謝鐵道界前輩古仁榮、黃澍民、許乃懿前輩的指導,或提供珍藏照片,好友郭俊傑、吳昭明、鄧志忠、施依吾、鄭仁崇、楊肇庭、李建穎、吳柏青、呂世榮、張聖坤,及日本友人野間晃提供其大作,尤其是友人蘇子嘉的母親,轉贈其子遺作請代為發表,更令我深深感動!在此特別感謝他們!

在這裡,我也想和讀友們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寫完這些本書,到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為止,台灣鐵路各個分門別類都有專書,「為台灣鐵路立傳」的心願初了,接下來我想「建立鐵道的世界觀」,未來將撰寫一系列全球高速鐵路,世界登山鐵道的書。我的讀友們從學齡前的兒童,道白髮蒼蒼的前輩都有,很感謝大家的支持與愛護,儘管我將這個領域視為我一生的事業,然而長江後浪推前浪,沒有人能當永遠的明星,一轉眼我已年近四十;有關台灣鐵道這個領域,希望代代都有新人出,有更優秀的人可以來交棒。

常常有人問我除了鐵道旅行與人人鐵道系列圖書之外,對其他鐵道圖書的意見,我想,我對時報的洪致文系列倍加推崇!如果沒有他,就沒有整個鐵道圖書傳播圈的開始,對整個台灣的鐵道文化他是永恆的鼻祖。對其他出版社零星的加入者,我也樂觀其成,就算是有些瑕疵,

能有更多人來加入這個園地,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有愈來愈多優秀作者出現。絕不會短視於文化界的競爭,

基於私心而採取敵視的態度。

這些年來,敝人拙作圖書逐漸流傳,尤其在鐵道旅行雜誌發行之後,在私底下我經常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寫這些書?辦雜誌?台灣到底有多少鐵道迷來成就整個市場?我想,其實從雜誌到圖書出版,並不是著眼於商業市場,而是基於某種「理想」,而且鐵道迷閱讀人口其實很少。因此,這些知識並不是專門寫給鐵道迷看的,而是寫給大家看的,我的大部分讀友並非是鐵道迷,只是因為有興趣便加入關心;換言之,我的理想是,

希望創造一個溫和理性關心鐵道的國度,

讓鐵道圈不只是專家的園地,而是大家的園地

 

對整個社會而言,鐵道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它,才可能去改變它,鐵道迷真的只是少數人而已。如果我們一直將關心鐵道的國度劃定在鐵道迷的小圈子裡,不高興就咒罵,圈子外的世界因為不了解,不但容易產生偏見,更不容易獲得認同。

別忘了那些有權決定我們搭什麼樣型式的火車,那些主管官員與民意代表,都不是我們眼中的鐵道迷;如果我們願意以溫和的態度傳播知識給他們,他們有可能因為對火車的觀感產生認同,而接受我們的想法;反之稍有意見不合,就認為他們就是不夠專業,只是徒然激起對立,對握有權力的主事者而言,這種嚴辭批判,反而讓他們認為這些自居專家的鐵道迷,是一群社會化不足幼稚不成熟的小孩,結果得不償失。

一個人的意見要獲得別人的尊重,學養與態度同等重要;

學養不足則未能輕重,態度不佳則不能成事

用正確的態度做正確的事才有效果。

如果鐵道圈只是專家的園地,而不是大家的園地,

不夠懂火車的人,就一定被排擠在外,

那麼這塊園地,就永遠只有資深鐵道迷在玩。

如此一來,並非社會人士被”專業鐵道迷”所排擠,反而是一個鐵道迷圈被整個社會排除在外,結果再怎麼專業,卻無法發揮影響力,這是十分可惜的。更何況,在鐵道迷的圈子裡,不問用心與動機,黨同伐異,以交情定是非,稍有意見不合,就以不專業相互攻訐,心胸狹窄難容異己的文化,已遭人詬病許久。以整個社會旁觀者而言,看到鐵道迷們個個自居專家,卻不意見團結,怎麼可能教社會大眾接受你們的意見呢?又如何吸引別人加入愛火車的圈子呢?

    看到許多年輕學子們,跟著加入愛火車的行列,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是為關心鐵道的國度正在擴大,憂是怕他們學到心胸狹窄,難容異己的文化,這正是我為何從不上網論戰,或寫一些嚴辭批判文章的原因。我也告訴我的讀友與學生:對整個台灣鐵道圈,我們最需要的不止是專業知識,而是理性的視野、寬大的胸襟,知識的傲慢比無知更可怕;

    任何事只要偏離了理性,無論用意再好,都難以有好結果;

    學習溫和有禮,路走得更遠。

    也許整個社會的亂象,似乎教導下一代,敢罵敢嗆聲,就會出名抬高自己的地位,卻未必能贏得別人的尊重,然而耐心、雍容與遠見,短期內好像吃虧,時間一久卻能決定在別人心中的真實地位。溫和的建議對人心的承受,永遠比嚴辭批判來得好,您說是嗎?

今天台灣鐵道的資訊開放,與十幾年前封閉的時代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在過去那個時代,由於台灣資訊封閉,鐵路的經營策略也以減少虧損為目標,鐵道文化的破壞,成為保守策略下的犧牲品。還好在那個時代,有著最早一批鐵道迷出來大聲疾呼,雖然台鐵被鐵道迷極度地謾罵,然而,不可否認地如果沒有這一批人士,勇於作鐵道界的良心,今日鐵道文化的破壞將不止於此,說不定我們連平溪、內灣和集集三條客運支線都將失去。然而,時光衽苒多年,大環境已多所轉變,高鐵即將誕生,鐵道主事者的心態也有所調整,當然有不滿意還要求進步,這是必要的,然而不論業主與鐵道迷,都應該放下本位主義,真的該是建立溫和理性鐵道視野的時候了。

所幸幾年下來,我發現認同這個想法的人也愈來愈多,關心的人也愈來愈多,一如標題所言,我們擁有的不止平溪內灣集集,關心鐵道者已經不止是鐵道迷,這個願景在過去是夢想,在今天是願景完成的一小步,在未來會是普遍的現狀,不知您是否亦有同感

    這本書就從這個角度出發,去記述這些特殊路線他的過去,也建議他的未來。也許,有人認為溫和的建議是不具效果的,但我始終相信一本書一份心,多一個人看到書就會多一份認同或迴響;我們未必能改變世界,但在小小的台灣,如果有更多的民眾關心鐵道,有更多開創性的想法,讓台鐵看見民眾的需求調整方針,也就是朝向旅客導向非經營者導向,我真的相信台灣的鐵道明天會更好。

         請您與我們一起共同期待。

                                       鐵道旅行雜誌總編輯  蘇昭旭

 

(後記)

 

    記得當年這篇文章發表之後,引起很大的迴響,

   建立溫和理性的鐵道視野

   希望創造一個溫和理性,關心鐵道的國度,

讓鐵道圈不只是專家的園地,

而是大家的園地。

 

當時很多人一致的反應是,你怎麼那麼有勇氣講真話!

不怕被傲慢的專家與偏激者圍剿嗎?

我想,只要對得起良心,何必怕說真心話,

偏激者容不得別人建言,黨同伐異,抹黑不合自己利益的人是常態,

既然有勇氣說真心話,就要有肚量面對偏見與抹黑,

我想,面對偏見,只有真誠可以感化,反擊抹黑只是挑起對立而已,

用心機消滅敵人的人是英雄,用慈悲化敵為友的人是偉人。

在台灣鐵道文化向上提升的路上,只要您是有心人,目標必然一致,

會有那麼一天您會發現,我是您的朋友,不是敵人。 

 

八年之後看來,逐步實現的只有這一項而已,

鐵道圈不只是專家的園地,而是大家的園地。

當年鐵道旅行雜誌的專欄作家鄧志忠,還有古庭維,都陸續出書了。

鐵道好書愈來愈多,如今大環境的轉變,

鐵道事已經是天下事,而非鐵道迷的私事。

 

鐵道觀光旅行的風潮興起,打狗鐵道故事館,假日參觀人潮眾多,

有愈來愈多的人熱衷其中,成為改變鐵道環境的溫和多數,

這些社會的中道力量,大多數都不是鐵道迷。(北廠保存連署名單)

如能讓溫和理性的社會中道族群,發揮團結的力量,

這是台灣的鐵道文化,能否向上提升的關鍵所在。

 

台灣鐵道文化的最大問題,

不是火車的問題,而是教育的問題。

火車舊了可以換,不好的風氣會禍延下一代!

別讓台灣的鐵道迷圈子,

成為「相機」富有,「心靈」貧窮的冷漠園地,

別讓下一代的鐵道文化,

築起「知識」豐沛,「良善」匱乏的自私藩籬。

面對未來,我們還需要再努力!!

 

10 Comments

  1. 鐵道圈不只是"專家"的園地,而是"大家"的園地,這句話應能賞圈內幾位特定人士一個巴掌。

    現在很多人非常關心台北機廠存廢問題,但也希望關心幾條被當時思唯犧牲掉的支線,依現在觀點來看都頗具復駛與觀光的價值,只是幾乎都成了自行車道。

    私心希望能夠集結圈內所有人的力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該爭取就盡量爭取,從最短的支線(東港線)開始著手,再慢慢復駛其他路線,不計任何時間與代價,就是不能讓這些路線就此消失在世人眼前。

     

  2. 我回想小時候多少都還可以看到被廢掉前的鐵路路線,現在幾乎都被拆光ˊˋ
    當時小時候又不能隨便亂跑加上當時又沒有數位相機這麼方便
    所以已經變成幻想以前風光的回憶,甚至快忘了…..

  3. 蘇老師,看到你對於鐵道的執著,讓我很佩服!也深感台灣的鐵道真的是很需要大家去重視跟維護的,之前跟我先生就曾經討論過很想幫台灣的鐵路做一個記錄,讓更多的人,不只是台灣人,也要讓世界可以看到台灣鐵路之美,所以我們討論到想要做關於台灣鐵道的APP記錄,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並願意親臨體會,也要喚醒台灣民眾對於現有資產的愛惜跟共同維護的行動,不知道是不是有這樣的機會能夠跟你合作親談?

  4. 深澳線   東港線   還有很多路線其實都還在 

    只要大家能夠團結一致  發揮社會中道的力量   也許  有起死回生的一天 

     

  5. 凱凱   首先我必須澄清   千萬不要有賞巴掌這樣的心態

    我想一個立論者   先要有慈悲心與平等心    對事不對人 

    他的意見才能呈現中肯與客觀    被大家所接受

    即使是特定人士   因為不懂事偏激而犯錯    也千萬不要得理不饒人

    現在最需要的是團結一致   捐棄私利與偏見

    台北機廠以及若干被停駛的支線,才能擁有起死回生的春天。

  6. 老師,謝謝你,很開心可以有這樣的合作機會
    我們目前想先從阿里山鐵道先做,因為阿里山鐵道是世界上多數人對台灣的第一個印象,我希望能藉由自己跟公司微薄的力量,把阿里山森林鐵道的故事留傳下來,私底下,自己還是很希望阿里山鐵道可以再度覆駛,童年時,搭火車上山的印象還是回味無窮。(PS,我自己是嘉義土生土長的小孩,所以對於阿里山也是有著很深的感情。)之後,希望可以再分別做關於台灣鐵路的一系列App,然而,因為牽涉到版權的問題,不知道版權目前是屬於出版社、老師或是林務局?所以想跟老師詳談,會比較清楚。
    可否請老師留您的電話及信箱給我,謝謝

  7. 這本書想起我當年買的書中是[第一次]也是[第一本]更是[唯一完全看完的書]

    當時我在書店原本要找[西幹線]與[東幹線]時無意間就看到此書

    我覺得內容相當有趣 尤其是[淡水線][中橫鐵路]篇令我意外

    因為當時還小還不知很多支線的來歷 也沒電腦 所以此書都經常反覆翻閱

    我很期待[更新版]會有更新的內容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