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歷史文件回顧三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百年興衰
阿里山鐵路一百週年紀念文章之14
本文摘錄自 世紀風華 阿里山森林鐵路百年紀實 蘇昭旭 著
伐木運輸為主的日據時期 (1912-1945年)
運材載客並行的光復初期 (1945-1963年)
停止伐木並轉型觀光鐵道 (1963-1982年)
阿里山公路通車鐵路衰頹 (1982-1999年)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的復興 (1999-2008年)
民營化與八八水災的重創 (2008-2010年)
政府接手後林鐵浴火重生 (2010年起)
銜接 前一篇文章
1 伐木運輸為主的日據時期 (1912-1945年)
1910年台灣總督府接手興築阿里山鐵路,在1912年12月25日阿里山鐵路從嘉義至二萬平正式通車。1914年3月14日鐵路終點延伸至今日的沼平車站,阿里山鐵路本線的後續路段,才全部底定。全長71.9公里的阿里山森林鐵路,登山本線才就此完成。
1914年,阿里山鐵路完成從嘉義至阿里山,1915年延長到眠月塔山時,當時海拔2346公尺的塔山站,成為日本帝國的鐵道最高點,它是東亞第一的登山鐵路,海拔高度都超越印度大吉嶺鐵路。從日治時期的老照片中,可以發現塔山站還設有「我國鐵道最高地點」的紀念碑,成為日本國力的榮耀與表徵。由此可見,阿里山鐵路不只是森林鐵路,還是一條像徵國力的登山鐵道。
1912年阿里山森林鐵道通車初期,以運材功能為主。1918年起應沿線居民的需要,除運載原木與貨品以外,並以貨車改造代替客車提供旅客便乘,這是阿里山鐵路客運的開始。1920年營林局取銷,改立殖產局營林所,由殖產局嘉義出張所北門修理工廠開始建造客車,並增開客貨混合列車兼營客運,運送旅客及民生物資,使原本為伐木興建的鐵路,更肩負了山地與平地間交通的功能。同時確認用推行的方式上山,以策安全,阿里山森林鐵道的營運作業,就此步入正軌。這時這條鐵路已經逐漸脫離森林鐵道的產業角色,成為平地通往高山的交通運輸要道。
1926年昭和元年起,阿里山森林鐵路開始日益繁忙,隨著1933年阿里山鐵路繼續修築到新高口,阿里山鐵路的營運,開始出現「嘉義到新高口」的直通列車。9:38從嘉義出發,下午4:00抵達阿里山沼平車站,4:10出發往新高口,5:25抵達終點。以方便要登新高山(玉山)的旅客,前往山莊過夜,與隔天清晨到玉山攻頂。
1935年昭和十年起,日本軍國主義日盛,台灣阿里山最優良的林材,輸出至靖國神社作為建材,需求數量龐大。1937年12月17日,日本指定「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前往新高口登新高山的遊客,絡繹不絕。搭阿里山鐵路登新高山,成了昭和時期的國民運動,包含日本內地的遊客組團前來遊覽,成為日治時期台灣鐵道旅行的首要景點。這樣的榮景,直到1941年二次大戰爆發之後,就暫時畫下了句點。
3-2 運材載客並行的光復初期 (1945-1963年)
台灣光復後,阿里山鐵路從日本人的手中,台灣拓殖株式會社交由台灣省政府的林務局經營,還是以森林鐵路的角色繼續經營。阿里山鐵路依舊沿襲著日據時期的任務,除輸送平地與高山之間的民生物資及農產之外,主要仍以伐木的運輸為主。以運材車次為主,客運列車很少,客貨混合列車依然是主力。
台灣光復之初,阿里山鐵路最有名的兩班車,即是混合列車51次與52次。51次從嘉義8:00出發,到奮起湖11:45,抵達阿里山為14:20,這樣的列車運行排點方式,延續到民國七○年代。反過來從阿里山下山的52次列車,從阿里山9:00出發,到奮起湖11:47交會上山列車,下午15:07抵達嘉義。兩班車在奮起湖交會的時間,剛好是中午的時刻,各停車15分鐘,更換火車頭並加煤加水,也因此造就出奮起湖便當之城的美譽。
此外台灣光復之初,每天平均上山和下山,至少共有六個以上的運材車次,例如歷史相當悠久的上山111次、113次和115次,下山的110次、112次和114次,均運用Shay蒸汽火車作為運輸主力。而蒸汽火車牽引材運車下山時,最高時速16公里,最多可牽引九輛,滿載之材運車等貨車,雖然下山為下坡,火車可較為輕鬆,但為確保制軔力正常,不可超載以策安全。
台灣光復之後,並沒有往深山繼續興築新的阿里山森林鐵道,鐵道最高的地點,還是維持在哆哆咖的東埔集材場。民國五○年代,阿里山鐵路的運材方式也有所轉變,例如哆哆咖線,楠梓仙溪一帶,改成以卡車與火車運輸並用,並且以索道的方式運材,東埔下線與眠月下線的森林資源也比較多,運材作業比較繁忙。不過,由於日治時期的過度開發,林業資源短少,伐木難繼,所以台灣光復之後,經過二十年,台灣林業從伐木開採,轉變成保育造林。
從1945至1963年,有兩件很重要的大事。一是鐵路柴油化,從11403-1到11403-5這四部柴油機車引進,雖然沒有成功,卻為日後動力柴油化打下基礎。另外一件事,即是發生在民國48年的八七水災,當時受創的規模,幾乎不亞於四十年後,民國98年的八八風災。差別只在當時因為沒有阿里山公路,山上老百姓受困斷糧,必須立即搶通,因此發生了27號蒸汽機車墜毀司機殉職的故事,以及國人自建第一座阿里山鐵路隧道,24號隧道的傳奇故事。
3-3 停止伐木並轉型觀光鐵道 (1963-1982年)
民國五○年代,是阿里山鐵路從產業鐵道,轉型觀光鐵道的關鍵年代。
民國五十二年中興號柴油客車開始營運,速度快又平穩,贏得中外旅客好評。當時阿里山鐵路動力柴油化,才剛剛開始,而原有的蒸汽機車和木造橋樑等等,原始鐵道景觀都還存在,舊有森林景觀與新的鐵路服務,新舊同時並存,這樣的特殊環境,吸引無數的日本觀光客前來搭乘。
民國五十八年,阿里山鐵路啟用柴油機車,並開始汰換蒸汽機車,其實並非是個好消息。依據日本鐵道權威松本謙一的口述,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當時日本媒體與觀光客湧入阿里山鐵路的原因,是因為當時聽到隔年,阿里山蒸汽機車,即將從登山本線退役的消息,所以大家蜂擁而至。尤其阿里山的Shay蒸汽機車歷史悠久,引人入勝,許多外國人喜歡搭乘蒸汽火車推行的普通客車,以紀錄這種特殊蒸汽火車的登山方式,沿途豐富的自然景觀,更是令人目不暇給。
民國六○年代,誠然登山本線上的蒸汽機車,已經陸續退休,不過由於登山本線上留用數部Shay蒸汽火車,作為牽引貨運列車與加班車來使用,並未完全消失。此外,阿里山上與山下嘉義還留用數部Shay蒸汽火車,例如阿里山上的12號、17號機車,成為當時阿里山站的矚目焦點。民國六十年,隨著媒體報導宣傳,阿里山Shay蒸汽火車還依然存在,因此聞名海內外,使得觀光鐵路幾乎班班客滿,因此「光復號」客車順勢推出,尤其以民國六十五年前後,阿里山鐵路的運量達到了最高點。
民國六○年代後期,當時的台灣並沒有文化資產與保存鐵道(Preservation railway)的觀念,所以林務局也配合省政府交通處的政策,為了提升鐵路營運安全,開始改建隧道與橋樑,許多重要的古蹟也陸續消失,木造客車也在這個時期退出營運。尤其是民國六十七年起,林場線鐵路全面停駛,東埔線路基改作台18線新中橫公路,讓阿里山往塔塔加,這條通往雲端的鐵路就此消失,最為可惜!
如今回首這個關鍵的年代,我們錯過阿里山鐵路保存的黃金時機。當時政府官員缺乏一個有識之士,去提出環境保育與文化資產政策,沒有總量管制的概念,更任由公路任意開發,水土保持失衡,國土破壞,弱化這條登山鐵道的競爭力,種下阿里山鐵路日益傾頹,無可挽救的危機。
3-4 阿里山公路通車鐵路衰頹 (1982-1999年)
民國七○年代,是阿里山鐵路由盛而衰的關鍵年代。
民國七十年三月,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正式啟用,民國七十一年十月,阿里山公路的通車,使得登山本線旅客,搭乘阿里山鐵路上山的盛況不再,公路通車後,汽車襲捲登山鐵道遊客,森林鐵路從此運量一落千丈。即使民國七十二年停開了光復號客車,民國七十三年初推出了有冷氣的阿里山號,依然無法扭轉鐵路和公路在票價,以及旅行時間競爭上的劣勢。
回首當年阿里山鐵路虧損的原因,主要是公路汽車無限制的競爭,觀光客大量湧入的結果,也讓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品質變差。其實,很多國家的登山鐵路有"總量管制",只有鐵路可以到達山頂,公路只能到達接近山頂的區域,例如瑞士少女峰鐵路JB,馬特洪峰登山鐵路GGB都是如此。當時因為鐵路連年虧損,開始有阿里山鐵路開放民營之計畫。
此外,阿里山公路的開通,也使得高山地區的民生貨運,改由公路運送,阿里山鐵路的貨運,也就因此名存實亡。民國七十七年,阿里山鐵路正式廢除具有六十多年歷史的混合客車,也就是傳統的普通車加上零擔貨運,沿線的小站也逐一降為招呼站。民國七十九年,行駛近三十年的中興號柴油客車停駛,而阿里山號則僅剩一日上下山各一班次,鐵路營運可說蕭條至谷底,若非靠阿里山鐵路的支線觀光,以及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門票收入交叉補貼,恐怕難以為繼。
不過,苦難的年代,也是光明的年代。民國七十二年二月,眠月線鐵路舉行通車典禮,使用蒸汽機車營運而轟動海內外。民國七十五年一月二十三日,阿里山鐵路祝山線正式通車,寫下台灣鐵路最高點,海拔2451公尺的傳奇。同年阿里山鐵路與日本大井川鐵路正式結盟為「姊妹鐵路」,也寫下台灣鐵路締結海外姐妹鐵路,躍登國際舞台的先例。
3-5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的復興 (1999-2008年)
民國八○年代後期,是阿里山鐵路苦難與考驗的年代。
阿里山鐵路除了公路通車後的巨額虧損,危及阿里山鐵路的生存之外,阿里山鐵路,正面臨另一波前所未有的天災考驗。民國八十六年七月一日神木不幸半倒,使得阿里山森林鐵路的地標岌岌可危;民國八十七年六月二十九日,神木的另一半放倒以後,阿里山鐵路的地標正式走入歷史。正當林務局重新尋找以「石猴」作為阿里山的新地標,隔年民國八十八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石猴的頭部滾落鐵道碎裂一地,石猴車站與月台傾斜,眠月線就此中斷,可謂禍不單行。
雖然九二一大地震,讓阿里山森林鐵道受到重創,眠月線與阿里山新站必須重建,登山鐵路終點以的臨時新站代替;然而,這場大地震雖然不幸,卻也喚醒國人對阿里山鐵路的關心與重視,災難頻仍、浩劫重生。隔年民國八十九年起,除了眠月線之外,阿里山鐵路已經全面恢復運行。由於阿里山新站受創嚴重,予以拆除,直到民國九十六年,木造的阿里山車站,重新啟用。
民國八十九年,阿里山26號Shay蒸汽機車首次成功復活,與木造車站的修復,阿里山鐵路的文化資產發光發熱,重新找回人們心中對它的熱愛。隨著民國九○年代鐵道的懷舊風潮,阿里山Shay蒸汽機車31號與25號的成功復駛,四座木造車站的更新,與的檜木車廂加入營運,阿里山森林鐵道逐漸朝向文化資產鐵路角色定位,脫胎換骨重獲新生。
民國九十二年,阿里山鐵路被文建會評選為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為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的鐵道文化復興,留下了響亮的驚嘆號!
3-6 民營化與八八水災的重創 (2008-2010年)
如果沒有這場車禍,或許這樣的苦難命運,不會真的降臨。
民國九十二年三月一日,阿里山車站至神木間發生重大行車意外事故,共造成十七人死亡。當時的決策高層,相信BOT可以有效提升森林鐵路的經營與效率,結合民間企業的創意經營與多角化發展,在當時民進黨政府主導,公有資源「財團」化的趨勢下,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阿里山鐵路的BOT案決標,由嘉義宏都建設取得30年經營權,以3R(Resort、Railway、Restaurant)模式獨家經營。北門與阿里山飯店是BOT,而鐵路經營與森林遊樂區的門票收入是OT,民國九十五年六月十九日正式簽約運作,進入兩年籌備期。民國九十七年,阿里山鐵路6月19日正式移交民營,宏都阿里山取得30年BOT經營特許權,阿里山鐵路邁向民營新時代,這項發展是阿里山鐵路一項重要轉戾點。
然而民營化才沒多久,同年的十月十三日,嘉義起點23K處,樟腦寮往獨立山方向的鐵路崩塌,宏都竟然以非天然災害,是林務局水土保持不佳為由,片面毀約拒絕修復,登山本線無限期中斷,阿里山鐵路民營化從此陷入僵局。民國九十八年宏都將整個經營重心放在飯店,試圖通過阿里山沼平飯店的環評,對於經營鐵路漫不經心,23K事件更引起行政高層震怒,決議暫時由林務局出資修復。然而此時,阿里山鐵路民營化,宏都公司早已信用破產,徒具合約形式,不知如何收拾殘局。
民國九十八年的 八月八日 ,台灣南部發生莫拉克風災,重創阿里山森林鐵路,全線滿目瘡痍,鐵路流失,尤其是多林與屏遮那兩處大崩塌,走山十分嚴重。宏都無力經營與修復鐵路,沼平飯店的環評也隨之落空。
阿里山鐵路民營,正式宣告失敗。
3-7 政府接手後林鐵浴火重生 (2010年起迄今)
民國九十九年三月二十二日,林務局依照合約規定,終止BOT並收回阿里山森林鐵路經營權,阿里山鐵路回歸林務局經營,此時鐵路經歷八八風災蹂躪之後一片狼籍,百廢待舉。林務局積極修復莫拉克風災,所遺留下的殘局,六月十九日起,祝山線與神木線恢復通車。林務局試圖在幾年之內,讓阿里山鐵路本線恢復通車,讓阿里山的美景重現國人眼前。
此時此刻,阿里山森林鐵路浴火重生,即將邁向一百週年。林務局積極導入更多的建設,包含在祝山站設置Top of Taiwan 2451m台灣鐵路最高點紀念碑,在嘉義北門設置農業精品館,盼能以更多創意行銷阿里山森林鐵路。
然而,阿里山森林鐵路總是命運多舛,民國一百年四月二十七日,阿里山上的神木線,不幸發生邊坡的巨木側枝斷裂倒下,擊中列車車廂導致翻覆事故,造成7名旅客死亡,該事件造成阿里山鐵路又被迫停駛。一直到同年的十二月,祝山線才通行,隔年民國一百零一年一月,神木線才宣布復駛。
雖然,民國一百年的九月,延宕多年的23K處中斷已經修復完工,嘉義到奮起湖火車已經可以通行,然而由於人事遭到凍結問題,沒有足夠的人力運作,以至於正式的客運,依然遙遙無期。也因為行政院將阿里山鐵路移交台鐵,所以暫停運作,讓阿里山鐵路的重建之路,投下更多的變數。未來阿里山森林鐵路,何時才能全線通車,全體國人都在關心。
下一篇參閱 阿里山歷史回顧四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管理機構變遷
蘇老師您好,假使阿里山森林鐵路恢復營業,我們還是搭不到,因為大批的中國遊客會把小火車座位搶光。雖然我們很喜歡阿里山森林小火車,但是車票很難買……
儘管如此 我還是希望阿里山森林鐵路有恢復營業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