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沉默二

理性的沉默二  這個社會需要更多設身處地的聲音

    本文接續前一篇   理性的沉默一  

    父子騎驢的難題:

   父子同騎驢  =>不人道,  父騎驢子隨行=>不慈幼,

    子騎驢父隨行=>不孝親,  父子皆不騎驢=>不善用資源。

   我想,如果您不曾在社會上做過事,無法體會何謂包袱與取捨,這需要一點社會年齡與歷練才能體會。我並不是說幫犯錯的事件合理化,而是許多事件的決策,本來就有許多面相,你只能選擇一個,若是從其他三個面相看,怎麼看都是錯的。這樣的處境,除非懂得設身處地,否則決策者無論怎麼做,旁觀者怎麼看都是錯。即使讓旁觀者取代原有決策者,並沒有比較高明,新的決策者也只能選擇一個,旁觀者若是沒有同理心,怎麼做依然怎麼錯。

  原來對錯竟然是角色問題,而非能力問題。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當今的網路時代,使用者不分年齡,網路使用頻繁度又以年輕學生族群居多,在缺乏歷練的認知情況下,年輕人誤以為敢批判就是專業,能踢爆就是高手,年輕人只期望得到意見認同,哪知道社會險惡,瞎起鬨喊打往往都是被人利用,渾然不知借刀殺人的權謀。

  於是決策者永遠在挨打,旁觀者永遠在批判,不滿與踢爆,成為這個社會的生活常態,卻從來沒有學到認識問題,與如何解決問題;不同族群只是站在各自的觀點,去擴大問題而已。結果,大家並沒有學到理性面對事情,只有形成極端的意見族群,以打倒對方為目標,為反對而反對。最後,要求官員下台,政府下台,政黨輪替,付出社會成本,國家社會依然紛亂,怎麼做還是怎麼錯。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意見多元與是非動盪的時代,需要「理性的沉默」,沒有同理心的批判絕非專業,這個社會需要更多設身處地的聲音。

  懂得設身處地的智慧,不是為批判而發言,而是為了「解決問題」才發言,如果當下的發言,並不能抓到重點去解決問題,只是在傷口上灑鹽,寧可選擇「理性的沉默」。這樣的沉默,讓時間去沉澱出智慧,反而更有影響力!所謂智者懷其仁 能者藏其鋒理直能氣平 處世更高明「見獵心喜」的口舌只會結惡緣,待人處事,「溫、良、恭、儉、讓」才是王道;任何一個學者專家,更當珍惜自己的社會影響力,懂得設身處地,謹慎發言,才能受人尊敬。

   我曾經在建立溫和理性的鐵道視野文章中,點出台灣鐵道文化的最大問題,不是火車的問題,而是人品與教育的問題。火車舊了可以換,但是不好的風氣會禍延下一代!別讓台灣的鐵道文化圈,成為「相機」富有,「心靈」貧窮的冷漠園地,別讓下一代的鐵道迷,築起「知識」豐沛,「良善」匱乏的自私藩籬。當鐵道迷成為懂得「設身處地」的族群,對於社會觀感與文化層次提升,將無可想像。

  而這個族群的意見領袖,引領理性與良善的風氣,更是功德無量。推動人品的提升,比拍到好照片更受人尊重,而歷史的評價,處世的修養的比收藏鐵道紀念商品,與追逐火車拍照更加重要。

   最後,本文開頭理性的沉默一   那兩個問題呢

    的確有改善的空間,但是請給他們多一點鼓勵,不是責難。

   還有重開機就可以解決,那是窮盡所有方法,最後不得已的手段。

 

    我的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就有一套行車控制中心CTC ATC系統模型,而我是電子電機工程出身,在17年前沒有DCC的時代,所有的微電子控制線路設計和焊接,完全靠自己完成。

  軌道電路Block訊號不正確與ATC的訊號傳送異常,經常會發生,卻未必很快找得到源頭,沒有親身處理過的人,不知道那種痛苦!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各種面向都得考慮,重開機未必能解決問題,這就是設身處地的智慧。

    結論

    懂得設身處地的智慧,不是為批判而發言,

  而是為了「解決問題」才發言,否則寧可選擇沉默。

2 Comments

  1. 好文~
    批評很容易,但要有建設性、能切中要點的批評不簡單。
    現在的社會一昧地求快,新聞媒體更是如此,
    但為了「快」卻不知犧牲掉多少東西,
    淺碟式的做法是無法對社會有所助益的,
    靜下心來,仔細思考,別整天像陀螺一樣轉轉轉,
    變成忙、茫、盲~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