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如今消逝的鐵道風景 珍惜你我共有的鐵道記憶
親愛的小孩,你可知道上面這張圖,是台灣的那裡嗎?
若你不知道,台灣鐵道記憶的斷層,已經默默在發生。
這本書是拙作台灣鐵路環島風情,東線支線篇與特殊路線篇,在間隔十一年之後,重新改版的新作。當我在著手改版十一年前的書,內心有很深的感觸,許多支線熬不過那個「災難時期」,一種極度偏差的觀念,停駛支線可挽救台鐵虧損的年代,包含東勢線,東港線等等,都是因為這個錯誤觀念而毀棄。如果今天還能好好保存,也許這幾條鐵路,都能夠成為遊人如織的觀光支線。如今還能存在的支線,有多麼幸運!所以,傳播一個正確的觀念,有多麼重要!
如今2014年,台灣鐵道的支線,已經增加到七條有客運。如今已經證明,停駛支線並不能挽救台鐵虧損,關鍵在鐵路支線經營的用心與創意,能否發揮在地的觀光特色。台鐵甚至推出Lucky-7七條支線的護照,支線的角色與觀光功能被強化,實在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許多台鐵現有的支線,目前仍有正常的鐵路運輸,只有貨運不辦客運。其實商機是存在的,而且還有許多營運的創意空間,例如花蓮臨港線就是實例,鐵道客運可以連結鯨豚的碼頭,交通方便頗有觀光競爭力。若是保守經營,害怕虧損,認為沒有商機而不辦客運,那又為何郵輪式列車與專車,可以行駛台中港線、花蓮臨港線與高雄臨港線,而且還大受歡迎呢!
其實,許多停駛的支線,鐵軌與路廊依舊存在,只是火車不來而已,其實要開火車真的不難,關鍵在決策權與經營權問題。在英國與許多歐洲國家,可以用經營權轉讓與租借的方式,給地方政府或NGO組織去經營。許多義工與退休人員投入,包含軌道與車輛的保養,以最低的成本與工資,在例假日以少數的班次運行,依然大受歡迎。最後看到了民間的力量浮現,而逐漸恢復正常客運的例子都有,甚至成為知名的觀光鐵路。英國的Bluebell Railway,澳大利亞的Puffing Billy Railway,都是很好的保存實例,其實核心價值無他,就是「就地再利用」,鐵路以最低的成本復駛而已,政府與民間共創雙贏。
然而,相同的情形在台灣,卻截然不同。雖然鐵軌與路廊依舊存在,只是火車不來,但是支線停駛容易,如今一旦想要復駛,決策單位提出的預算,都是一公里十幾億的天價。因為時代已經不同,現代鐵路以「安全與效率」為由,鐵路要電氣化,要高架化,甚至是要捷運化才可以,因為花費龐大,所以還要都市計劃開發評估,再加上環境影響評估,再加上票箱收入與觀光商機評估,甚至民代、政績與選票都得考慮。最後,一件原本單純的事情,因為種種利益的糾結而陷於複雜,最後不了了之。總之利益擺不平的就停擺,東港線從鎮安連接大鵬灣路線那麼短,明明有商機就是不可能復駛,林口線貨運停駛,客運已經辦了五六年就是不續辦。因為,只要拿不出上百億經費出來花,就是通不過這些「評估」,所以,許多支線以改建自行車道,以最低的利益分配了結。
反之,若是可以爭取到上百億經費出來花,那結局就截然不同,但是絕非就地再利用。例如高雄臨港線是
誠然,也不能完全怪罪執政者,因為民風丕變,人心不古。時代科技在進步,現在的支線鐵路服務水準提升,非電氣化支線的柴油客車有空調,沙崙與六家支線都是空調電聯車,而且全線以捷運的路線標準,高架完全無平交道。然而,民眾與媒體未必能夠感恩,都是用放大鏡在看,以抓出包為能事,稍有不如意就是踢爆與謾罵,讓經營者只好保守做事,安全第一,不敢有創意與突破,更不用説保存古蹟與經濟的再利用,花大錢圖表相先進成為潮流。
我深思,台灣鐵道未來最大的問題,不在徒具形式的建設,而在人品的提升。如果鐵道的投資成為利益分配的口袋,用最昂貴的代價去解決簡單的問題,社會沒有同理心,慈悲心與國際觀,我們無法教育年輕一代的使用者,懂得珍惜與感恩,這一切建設,都將毫無意義。
我想,科技的現代化,鐵道追求速度與便利,這是無法抵擋的時代洪流,也是交通運輸發展的必然抉擇。然而,新的科技帶來舒適,卻未必帶來真實的進步。如果,沒有學會感恩與珍惜,那麼建設只是帶來更多的失落與遺憾。如今在一切都得向錢看齊的時代,台灣鐵道面臨著新的變數與危機,就是以都市土地開發為利益主體的政策,迫使許多台鐵現有的土地,必須移交給商業開發使用。
例如台北機廠要遷移到富岡,高雄機廠要遷移到潮州,原有的土地成為商業開發的金雞母。此外,台灣鐵路要花費數千億元執行立體化,包含地下化與高架化,這一波全面大改建,是台灣鐵道建設的發展趨勢。雖然,表面上是以消除平交道改善安全,與弭平都市裂縫為由,事實上還是回歸到消除都市鐵路,以利都市土地利益開發的政策,推行地下化與高架化之後的都更計畫,這才是重點。卻也讓台灣鐵道的風貌,發生巨大的改變,眼前的鐵道風景記憶,也將全面消失。
這本書出版經過了十年再回首,感觸很深。過去十年,台灣鐵道支線,美好的記憶不要斷層,早已經不可能。社會上錯誤的觀念與包袱太多,使得鐵道支線經營,沒有太多進步的空間。這些年我經手阿里山鐵路的案子,悲痛在我心,鐵道的政策動不動就是要BOT,鐵道的建設一定與房地產開發,還有觀光消費做連結,鐵道的建設,已經偏離原本的精隨與運輸內涵,變成沒有尊嚴的附屬品。2014年重新修訂這本書,加入目前現狀與營運展望,這本書幾乎成了良心建議報告書。希望再經過十年,台灣鐵道,美好的記憶不要再斷層。
在本書重寫的過程中,我看到前輩留給我的相片,蘇子佳與張新裕都已經過世,讓我感觸很深,這些相片記錄了他們生前對台灣鐵道的愛,不因為生命消逝而消失。也深深感謝洪致文、許乃懿、郭俊傑、吳昭明、施依吾、李建穎、呂世榮、張聖坤、野間晃、楊肇庭、鄧志忠等同好的作品,因為有他們當時的紀錄,讓這塊歷史的拼圖變得更完整。我常常在想,為何要天天熬夜,把這些書重新改版,到底我心中的信念是什麼? 我寫書的使命是什麼? 不是只有介紹歷史與導覽,
而是重拾鐵道本然的價值、意義與莊嚴,以及大格局、大氣度的胸襟與遠見。
鐵道迷們不要只在乎攝影與集票,而心胸狹窄仇視同好;
學術與政界不要只在乎工程利益,而泯滅良知風骨操守;
如此短視近利,不論眼前得到再多,
未來台灣這塊土地都會付出慘痛代價。
這十八年來,很多讀者以為我“喜歡“鐵道與火車,因此我寫書,教書,演講都離不開這個領域,其實不然,那是我人生的「使命」與「承擔」,我最珍惜的,是人的情感與分享;
這些痛苦,如果心中沒有大愛,是無法承擔的。雖然我寫了三十幾本書,然而我的後半生,最大的願望,是傳達正確的態度與鐵道理念,給下一代留下好的環境與風氣,以提升人的品格,找回消失已久的鐵道魂:無非就是同理心,慈悲心與國際觀。
我深深體會鐵道魂的心情,對於鐵道的大愛,
不是只有喜歡而已,還有承擔+執著+責任,
對於鐵道經營者與決策者,盼有慈悲心,
以蒼生為念,惜鐵道維艱,莫由現實之利而斷永續。
對於鐵道文化圈與愛好者,盼有同理心,
理解尊重包容,仁慈比聰明重要,切莫得理不饒人。
這些年寫了三十多本書,推廣慈悲心,同理心與國際觀,我把它當成使命看待,也是我希望繼續推廣的目標。
這本書的改版,每一字與每一圖都是愛,當我用心輕撫過每一個單元,每一個改變的歲月痕跡,雖然不可能去改變什麼,但是留下深思與建言,不放棄做微薄的建議,希望能為這塊土地朝向更好的方向,做最後的努力。
珍藏如今消逝的鐵道風景,珍惜你我共有的鐵道記憶,盼共勉之。
蘇昭旭
蘇老師
你的文章一針見血~
請別灰心
加油~
政府還有另一個問題:不論是否有利益驅使都要面子。
道路改名、做BRT,已經導致民怨沸騰,但死要做。
即使做一個決策失敗或是可行性低,為了面子絕不改變想法。北廠的爭議就是。
即使這樣做下去甚至有危機,而且官員的壓力與日俱增也沒有改變。例如一直以來被整個社會(包括鐵道界)避諱噤口的樂生
http://gaea-choas.blogspot.tw/2014/05/blog-post.html
事實上如果放下這個面子,大部份公帑會省下來,甚至還能維持交通順暢。
謝謝您!
有心人難做事。
這就是在位者行政的包袱。
能轉分享嗎
當然沒問題 我的文章都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