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銘傳到詹天佑 從甲午到日俄戰爭 都是海峽兩岸鐵道史共同的一頁
台灣鐵道的一頁 劉銘傳與甲午戰爭
台灣鐵路誕生於1887年清朝的時代,中法戰爭後,由劉銘傳因軍事之防務需求,開始興建基隆到新竹的鐵路,軌距為1067mm的窄軌鐵道,同時引進騰雲號機車。1891年,台北到基隆間通車,是第一條台灣鐵路的營運路線,劉銘傳成為台灣鐵道之父。
1894年,清廷甲午戰爭戰敗,1895 年割讓台灣交由日本統治,在日治時期,1899年至1908年,日本完成台灣西部縱貫線鐵路,開啟了台灣鐵路營運的歷史新頁,後續完成宜蘭線、花東線、屏東線與海線。直到1945年,1067mm的環島鐵路網,只餘北迴線與南迴線尚未完成。
日治時期的台灣鐵道建設蓬勃發展,除了1067mm的幹線路網,也包含762mm的窄軌鐵路網,綿密三千餘公里,包含糖鐵、林鐵、鹽鐵、工礦鐵道等等。尤其以1912年,阿里山森林鐵路從嘉義通車到阿里山,海拔高度超越二千公尺,為當時東亞海拔最高鐵路,1932年之後鐵路延伸到玉山塔塔加鞍部2584公尺,為亞洲地區海拔最高的鐵路,超越印度等其他殖民國家,在世界山岳鐵道史留下不朽的成就,直可與印度大吉嶺鐵路等世界遺產鐵路相提並論。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結束了台灣1895年-1945年日本五十年的統治歲月。中華民國政府繼續建設台灣鐵路,營運速度不停的提升,在客運方面,包含1955年的飛快車,1966的光華號,1970年的莒光號,以及1979年的自強號,台北到高雄的旅行時間縮短至四個半小時。在路線方面,1991年完成台灣環島鐵路網,2007年,台鐵更引進太魯閣號傾斜列車,台北到花蓮的旅行時間縮短至二小時,再次締造歷史的新頁。此外,台灣也有的1435mm標準軌距鐵路,首先是1997年的台北捷運淡水線開始營運,而台灣南北高速鐵路,在2007年1月5日通車,台北到高雄的旅行時間縮短至一小時三十六分,締造台灣鐵道陸運革命的新里程碑。
中國鐵道的一頁 詹天佑與日俄戰爭
中國的鐵道創始於1876年,英國的商人興建上海到吳淞間14.5公里,窄軌762mm軌距的路線,後來1877年,因為輿情反對而遭拆除。直到1881年,從唐山到胥各莊10公里的路線,奠定中國鐵道為標準軌距1435mm的基礎,並選擇在1881年6月9日開始鋪軌,為中國鐵道開工紀念日。當時聘請英國人C.W.Kinder擔任建造的顧問,殊不知Kinder選擇的這一天,其實是世界鐵道機車之父,英國喬治史蒂芬生的生日,6月9日這一天也成為今日台灣與中國兩地,共同慶祝的「鐵路節」。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1905年戰爭結束,中國東北成為日本的勢力範圍,並且佔領了大連。開啟了大連1905年-1945年四十年的日本統治歲月,這也是舊大連火車站與舊台北火車站,包含的街道與建築,有高度相似的主因。
1906年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成立,總部設於大連,日本修建旅順到長春的南滿洲鐵道,1435mm標準軌,後來也將連接西伯利亞的鐵路,滿州里至綏芬河的中東鐵路改軌,整個中國東北的鐵道建設,從俄國轉落日本的手中。日本以標準軌距建設東北地區,並修改中東鐵路南支線,長春至旅順的軌距,使其標準軌化。無可否認地,當時清朝時代的中國鐵道,還在起步萌芽的階段,當時起東北地區南滿洲鐵道的建設,對二十世紀初中國鐵道,影響至深。
1909年北京到張家口201公里的鐵路通車,由詹天佑負責興建,這是第一條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完成的鐵路,也是中國第一條山岳鐵路。這項鐵路的完成,成為當時中國鐵道的建設,重要的歷史成就與驕傲。今日的中國鐵道主要路網為標準軌,在雲南省昆明到河口的滇越鐵路,有米軌1000mm的路線,少數地方鐵道有762mm的輕便鐵道路線。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正式通車,唐古拉山口海拔5072m,取代南美秘魯中央鐵路,成為世界鐵路最高點。 2007年1月28日CRH2A和諧號高鐵列車,開始在滬杭寧通車營運,中國正式邁入世界高鐵國家之林。2008年8月1日北京到天津的城際路線正式啟用,CRH3的速度高達時速350公里,成為全球營運速度最快的高鐵。
2015年,中國鐵道的蓬勃發展受到全球的矚目,如今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高鐵路網,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建設和發展,中國鐵道總里程長87157km,目前已經超越俄羅斯,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鐵道路網。北京到廣州的京廣高鐵,旅行時間縮短至九小時以內,締造中國鐵道陸運革命的新里程碑。
2015年 1945年戰後七十年回顧
從劉銘傳到詹天佑,都是在清代,為鐵路建設寫下了不朽的史頁,
從甲午到日俄戰爭,都是在戰後,對鐵路發展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有前人建設的艱辛,也有戰爭歷史的遺跡,
這正是兩岸鐵道史共同的一頁。
本文取材自 2015年12月即將發行的新書
中國鐵道火車百科 I
ISBN 9789864610273
中國鐵道火車百科 II
ISBN 9789864610280
說實在的以前跟台灣鐵道有關的介紹也實在有夠少的,一開始我也是看了洪誌文的著作–台灣鐵道傳奇,才有開始迷上鐵路的.第一次看到那書也已經是1999年了,那本書的資訊已經變得比較久遠些了.後來看了\\\\\\\”台灣鐵道印象\\\\\\\”,介紹的就比較詳細了.接著看到了您的\\\\\\\”台灣鐵道火車百科\\\\\\\”,才有較深的了解,因為這樣也才開始了正式的研究火車也開始有在拍照記錄的.
現在數位相機普及度都很高,網路資訊也很發達了,想知道些資訊都不算難事,要對鐵路拍照紀錄也都直接電腦存檔的.倒是像1990年代那時,根本沒有數位相機,再加上連傻瓜相機也都不是很普遍到人手拿一機的,而且太常拍,在底片的沖片費也太高,底片沒用完也沒辦法確定拍的照片怎麼樣的.那樣的著作也要付出很大的心力才有辦法完成的
當開路先鋒總是孤獨,謝謝您的肯定與支持。
由於洪教授畢業於延平中學, 他可說是我的學長吧? 只不過因為童年時期我很少坐火車, 所以在台北對火車幾乎沒有甚麼印象, 後來也是看了他所寫的台灣鐵道傳奇, 才進入了火車的世界, 在當兵時坐過尚未拆除的東港線軍列, 在舊台東火車站尚未廢線時也有幸坐過了一回, 更別說松山車站是我成功嶺大專集訓以及入伍軍列的回憶, 兩位老師都可說是我的火車啟蒙者~
雲子,謝謝您,有空請您來寒舍博物館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