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學月刊的創辦人林孝信致敬
在民國六十到七十年代,
那個過去沒有網路資訊時代,也沒有維基百科的時代。
科學月刊陪伴許多學子成長,
更是許多高中生與大學生,最佳的科普教材。
後來,隨著網路時代崛起,紙本的科學月刊,也逐漸沒落,
如今,創辦人林孝信過世,令人感到哀傷!
台灣後來整個科普教育逐漸沒落,跟整個教育環境變得現實功利有關,
許多大學教授不願意在科學月刊發表文章,因為沒有期刊點數,
從碩士班、博士班研究生到教授,都只投稿有點數的SSCI SCI期刊,
如果還有人願意在科學月刊發表文章,那真的是基於教育大愛與熱情。
我曾經說 知識的效用在於助人,
正是對此教育環境風氣敗壞,有感而發,
台灣教改失敗的關鍵,不在於知識的奇缺,而在於功利的導向,
而林孝信推動社區大學,鼓勵終身學習,導正歪風,令人敬佩!
我非常地認同林孝信發行人所說的,
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讓人用來壓迫人的。
身為教師,我深有同感。
我一生發願寫鐵道工具書,推動科普教育,以求造福人群,
它是我一生努力奮鬥的精彩
然而相較於林孝信,成就科普界的巨人,敝人難以望其項背,
在此謹以本文,向他鞠躬致敬!
新聞網頁
2015年12月20日 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科學月刊」創辦人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推動者林孝信,因肝癌病逝成大醫院,享年七十一歲。
親友表示,林孝信四月發現罹患肝癌末期,仍積極治療,但放心不下手邊工作,治療期間,還出席全台保釣種子的師資培訓等活動,一直到十月情況轉壞,十一月住進成大醫院。
昨天去世時,他的妻子與大女兒都在病塌前陪伴,而在美國的小女兒也透過網路視訊送別,讓他安詳離世。
林孝信一九七○年創立「科學月刊」,之後在美因參與保釣運動被列為黑名單,護照被沒收,不僅丟了博士學位,還一度成為沒國籍的人,一直到一九九七年才得以返台,仍致力科普教育,不改其志。
返台後,與友人推動社區大學。林孝信曾在訪談中說,成立社區大學目標有兩個:第一,希望解放知識,讓知識不再是少數菁英鞏固名利地位的工具;第二,希望成就市民社會,藉著知識傳播,讓社會更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
林孝信堅信:「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讓人用來壓迫人的。」
林孝信出生宜蘭,晚年與妻子陳美霞定居台南。他畢業於台大物理系,就學期間有感於台灣的中學生科學觀念落後,與同學發起創辦刊物,推動科普教育。
他們一九六五年與新生報合作,推出第一期「中學生科學週刊」,創刊號寫著「部分的中學生不瞭解科學的真相,因為在升學主義與一道道的難題下,所謂科學已經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之後林孝信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碩、博士,發行科普期刊的念頭仍未打消。他花了許多時間,一一聯絡各參與者,由他集稿再送回台灣印刷,總算在一九七○年「科學月刊」正式創刊。
科學月刊後來由其他人接手,發行至今已有四十四年,成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科普刊物。
台大化學系教授、曾任科學月刊召集人的牟中原說,當時台灣留學生分布美國各地,當時聯繫不如現在方便,林孝信東奔西跑,感動許多人,加入科普推動行列。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表示,林孝信具備「唐吉軻德」不怕失敗的精神,即使資源不多,仍堅持到底;李家維說,「科學月刊」不只是許多學生重要的精神食糧,也鼓舞了許多人對科學的興趣,是台灣科學教育的重要基石。
以下從國家圖書館期刊檢索 回顧我曾經發表在科學月刊的文章 向林孝信致敬!
高速鐵路六部曲(精彩完結篇)–全球高鐵發展的新趨勢高速、節能、彈性的運用方式
哲人雖已遠 典型在夙昔
敝人深感認同的名言 值得居廟堂權貴者深思
林孝信堅信:「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讓人用來壓迫人的。」
第一,希望解放知識,讓知識不再是少數菁英鞏固名利地位的工具;
第二,希望成就市民社會,藉著知識傳播,讓社會更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
(我的所有文章,只要認同者,歡迎網友自由轉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