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討好這個世界,只需做更好的自己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2555
我覺得這是一本好書,這是一篇好文章,很值得深思。
我們需要朋友與群體,但是群而不黨,
也需要獨行與自制,否則無以成大事。
如我在 小愛與大愛 孰輕孰重 所言:
你能豐富你靈魂內在的豐富,
何苦追逐別人所熱衷的追逐?
我想,這也是本人無Facebook 與社群網站的聲明的最佳註解吧!
你不必討好這個世界,只需做更好的自己
原文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3773&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GV_post_book
當我還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學生時,每次在學校受了委屈,我爸爸都會讓我反省自己,因為那肯定是我的問題。這是一種粗暴的、習慣用經驗學來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反省來反省去,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裡。
我在一個還算不錯的高中,見識了很多毫無遮掩的惡意和無意識孤立,我曾經一度以為孤獨是件絕對可怕的事,為了對抗這種孤獨,獲得同齡的朋友,我也不惜削足適履,不惜割象鼻裝豬。
這種狀況和想法一度讓我很自卑。因為一個人在人群之中被孤立是件很可怕的事,要對抗孤獨需要非常大的勇氣,而人的自信,就是在這樣的小事之中一點點地被摧毀。以至於我對誰都是唯唯諾諾,把自己的無底限轉換成偉大和寬容的想像,這種行事思維直接導致了我在愛情之中的不停付出,最終將自己弄得遍體鱗傷。這是因為,我在這種不停付出、不停討好的精神自戀之中感動了自己,卻無法用這種付出去撼動別人的本質。
直到我有一天在網路上,看見越來越多人質疑這種自省法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時,我才知道,那些讓我自省的事情,未必是我錯了。
當我們努力想要融入人群,就只能放棄很多自我的智慧。事實上,群體的弊端很多,但是對個人來說,最大的弊端就是總給我們帶來麻煩。一個人若是能學會自處,最大的好處就是他不用和別人相處,避免了很多他人給自己帶來的麻煩。
我高中時的一個同學,她在高二上了一段時間的課之後插班到我們這個還算不錯的班,或許她動用了一些家庭關係,但是就追求更好的學習環境來說,她本身是沒有錯的。因為插班這件事,她幾乎被全班女同學孤立了,當然,是有一個帶頭人。這個帶頭孤立她的人,學習不怎樣,氣勢倒是很強大,於是一群烏合之眾,或是迫於她的威懾,或是顯示自己的清高,也無意識地這麼做著。我清楚地記得有一天早上,這個插班的女生路過我的宿舍,和我說了幾句話,下課時,我就被那個帶頭的質問為何要與插班生那樣噁心的人搭腔。我自始至終都不明白,這個插班生到底哪裡得罪了她,或是有什麼錯誤讓大家無法接受。學校的殘酷往往比成人的世界更甚,因為學生表達傷害的方法是如此直接。
另有一件事,是我讀大學時,遇到的一個愛學習的女孩。她從大一開始就堅持不懈地自習,最初旁人也是不解,尤其是那些無法約束自己、像她那樣痛下決心的人。她們不只一次製造「書呆子」、「大學不需要刻苦」這樣的言論,並以此來孤立她,顯示著她與眾人的不同,可是她終究不為所動,四年如一日地堅持著自己的選擇。漸漸地,眾人習慣了這種姿態,她的刻苦學習就不再顯得那麼突兀了。但是將來誰會活得更好,答案顯然不言而喻。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朋友,但是這個朋友對我們的作用到底有多大、這個朋友到底有多必要,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孔子云:「無友不如己者。」即是人盡量不要交品德不如自己的朋友,儘管我們的社會性會讓我們避免過分孤獨,但是除了親情無法選擇之外,友情、愛情我們都有分辨和選擇的餘地。
但是我不認為一個宿舍隨機分配的四個人,值得我不停地削弱自己去討好她們。因為這樣的隨機性,我和她們成為朋友的概率當然也很低。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有時候是沒有來由的。當然,我所說的朋友是心靈交流、能相互體諒的朋友。我在學生時代也有過很多好朋友,我們現在都已經是孩子的母親了,也依然保持著良好的關係,而她們沒有一個人來自我住的那個宿舍。
真正的友情,往往在兩個高貴的心靈之間產生,所謂知音少,就因為打著燈籠也難找。女性之間那種一起逛街、一起購物,甚至一起上廁所的友誼,我並不羡慕,這樣的熱鬧我也不需要,因為這種友誼,可以在任意兩個人之間完成,只要她們的關係還過得去就行。即使面和心不和,在逛街時也能達成某種一致,而傳道授業解惑呢?教學相長呢?那種真正讓人心靈舒適的感覺真的是半分也沒有。為了所謂的「友誼」甚至連生理機能都同步—譬如上廁所這種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是多麼可怕的事。
人的天性之中有需要獨處的部分,有需要自我強大獨自去完善的部分。從我們和母體分離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我們這樣的命運。如果我在學生時代就能明白孤單的可貴,我會更坦然地享受這種孤單,更明白自己真正追逐的是什麼。當我意識到我想法上的錯誤時,我立刻轉變了思維,不再把付出和討好當成偉大,不再忽略自己的感覺,這個轉變使我收穫了一段看起來還不錯的婚姻。至少在之前那些感情之中遇到的問題,沒有再重複出現。
我理解世人的孤獨,因為那是個體的差異性。這種孤獨是與生俱來的,和我們形形色色的指紋一樣,我們誰也無法擺脫這樣的孤獨。兩個意識再一致的人,也會有不統一的時刻。
我不瞭解一個渴望傾訴的人,在說出他很孤獨時遭遇了什麼,所以我不可能盲目粗暴地去判斷他的對錯,因為我曾親眼見識過群眾到底有多殘酷,就如我那個插班的高中同學一樣,如果她在眾人的眼中帶有原罪,那麼不論她怎麼反省怎麼做,眾人高傲的道德標準中,也不會覺得她是對的。
我不會像很多武斷的老師一樣讓人反省自己的問題,這是最主觀最粗暴最簡單的解決問題辦法,是精神自戀者的道德指責,而不是一個有感情的人所應當持有的理解和善意。
你不必討好這個世界,只需做更好的自己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2555
延伸閱讀
沒有FB line 網路資訊時代的出家人
感謝分享這本好書,讀來頗有共鳴,感覺與我自身的個性有幾分相似(我也是堅持不用line、不用智慧型手機很長一段時間,雖然現在因被停用而不得不更換,但我仍不被3C產品綁架,還有不吹冷氣也是我的一個堅持)。
我也曾寫過【要出淤泥而不染,還是癱在爛泥上?】這篇文章抒發一己之見
(http://mypaper.pchome.com.tw/tinklejam/post/1366765506),的確,社會上很多人盲從,講不出為何而從的理由,所以也無法說服我「從」。一件事情若沒有意義,就不需要去做,因為不去做這樣的事,也不是錯的。至於一件事對不對、值不值得,並非是以人數多寡來評判的,而是去思考事情的本質才是。
黃小姐您好:
非常感謝您的分享,
要出淤泥而不染,還是癱在爛泥上?
您的這篇文章寫得很好。
同為華人作家,期望跟您交流與請益。
謝謝!
在閱讀絕望的時代 用愛點亮希望的燭光
呵呵~我不姓黃啦~ 只是曾任職於黃秋芳創作坊(您應該是看到我的新聞台旁邊的FB LIKE BOX的顯示畫面) 敝姓詹,近期將會去拜訪您,期望與您相見歡。
非常地期待,
我的電子信箱與連絡方式在
TTM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 2016年 展示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