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的流行 台灣臨港線的落寞
本文延續前一篇 高雄臨港線斷軌 928最後一天的時刻表
這兩篇文章乃取材自2014年拙作出版 台灣鐵道經典之旅 地方鐵路篇
當年書中 P.129 與 P.148 的真誠呼籲
如今回顧,木已成舟,都已經來不及了
台灣鐵道經典之旅 地方鐵路篇 P.129 的呼籲
『國際暸望』國外
高雄臨港線原本即是
然而台灣再花160億的預算,只為引進
我想,台灣鐵道未來最大的問題,不在徒具形式的建設,而在人品的提升。如果鐵道的投資成為利益分配的口袋,用最昂貴的代價去解決簡單的問題,社會沒有同理心,慈悲心與國際觀,我們無法教育年輕一代的使用者,懂得珍惜與感恩,這一切建設,都將毫無意義。(請參閱 Tram-train in Taiwan 的規劃與困境)
台灣鐵道經典之旅 地方鐵路篇 P.148 的呼籲
『深思與建言』 保存通往高雄機廠的最後高雄臨港線鐵路
在
民國
在現今的台灣社會,普遍對軌道系統有一種迷思,不少人認為傳統鐵路就是落伍的,捷運與高鐵就是先進的,甚至覺得輕軌系統,都要比傳統鐵路好。所以在地方建設時,政府官員、地方民代及學者,想盡各種辦法就是要高鐵設站,要蓋捷運系統,不考慮人口密度與旅次需求,無論如何,就是要拆掉現有的鐵路,蓋個便宜的輕軌系統也好。然而,就成本考量,傳統鐵路的再利用是最有效率的。例如高雄臨港線改善閉塞制度與號誌系統,甚至全線電氣化,開行通勤電聯車,以鐵路捷運化的概念,增設沿線各個招呼站,臨港線的通勤電車具有擴充服務路網的效果,而且可以在短期內以較低成本達到效果。
民國92年,由於歷年來元宵燈節總是一票難求,也驗證了高雄臨港線有發展客運的潛力,同年
然而,利用台鐵現有的軌道系統來提昇,這個選項就是排不到;台鐵自己也不懂得在第一時間,為自己爭取有利的立足點,最後的選項又被擠掉了。林口線的機場快鐵,提案起起落落,正是如此的典型案例。例如,小港國際機場就在草衙車場旁邊,若直接在當地設站,以天橋連接航站大廈,相信從高雄站開通勤電車至此地,要比中山路的汽車來得快許多。正如本書林口線單元所談的觀念,機場捷運與快鐵可以並行而不悖!(參閱 2017年2月新書 世界捷運與輕軌百科 區域鐵路車輛的新趨勢 高速低底盤火車)
我想,高雄臨港線的廢除,就是這樣謎思之下的縮影。一定得拆除原有的鐵道系統,另建輕軌電車路線,沒有其他選項。誠然輕軌系統予人先進、科技的感覺,然而就速度與運量而言,卻不如傳統鐵路。其實,高雄臨港線最佳的營運方式,應該是客貨運兼營,就現有的路線加以保存與再利用,包含具有歷史價值的臂木式號誌機、號誌樓等等,文化資產不該加以破壞,別讓百年市區的鐵道記憶消失不見。(請參閱 Tram-train in Taiwan 的規劃與困境)
這一條最後從高雄站通往高雄機廠的最後臨港線鐵路,因為與現有的輕軌路線並不重疊,所以勉強營運至2018年9月底。筆者建議加以保存,成為市區觀光鐵道,在例假日行駛,並銜接輕軌路網,能否實現,就看台鐵與地方政府的遠見了。
結 論
這是台灣大時代的流行,消除傳統鐵路以成就輕軌,還有鐵路立體化工程,
台灣鐵道的重要史蹟,海港城市的鐵路,
基隆臨港線,高雄臨港線,蘇澳臨港線,都已經毀滅了,
那麼目前還沒有消失毀滅的臨港線,台中港線,花蓮港線,
在鐵道貨運逐漸式微的將來,是否還能有一線生機呢?
那就要看將來,我們是否願意用更大的胸襟與格局,
賦予傳統鐵路存在的價值與尊嚴。
Tram-Train 的鐵道資源共享新觀念 鐵路高架與地下化的醒思
關於 高雄臨港線的故事 請參閱 台灣鐵道經典之旅 地方鐵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