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九二一地震與莫拉克風災 絕地逢生
風雨飄搖二十年 為阿里山鐵路祈福 展望鐵道營運與未來
本文節錄自 阿里山森林鐵路與台灣林業鐵路傳奇 P.215-217
阿里山鐵路從1906年開始修築,1912年登山本線通車迄今,如今2018年已經一百多年歲月,歷經苦難,多次在生死邊緣掙扎,還好天佑台灣,絕地逢生,還能殘存迄今,可說是歷盡滄桑,血淚斑斑。尤其是歷經1980年代開始的風風雨雨,總令人不忍卒睹!
1982年阿里山公路通車,鐵路營運一落千丈;1995年起因為台灣房底產大漲,炒地皮風氣興盛,嘉義要求拆除平地段;1997年神木倒塌,1999年921大地震破壞,眠月線迄今未通;2003年0301車禍事件傷亡慘重,鐵路成過街老鼠,被要求民營化BOT,2008年1013事件,23K鐵路毀壞,民營單位不修理並辭退鐵路員工,民營化陷入危機;2009年莫拉克風災爆發,鐵路柔腸寸斷,風雨飄搖;2010年政府終止BOT,收回自行營運,阿里山沼平車站飯店BOT案失敗之後,沼平車站重建。何奈2011年0427車禍事件,鐵路再次成過街老鼠,人事遭到全面凍結,2013年鐵路委託台鐵經營,鐵路再分段修復,狀況趨於穩定;2015年6月,莫拉克風災之後六年,登山本線本全線修復。阿里山鐵路就像家中年邁的長者,歷經一番苦難折騰,終於可以回家讓子女孝養。
2018年7月,經營權從台鐵轉回林務局,阿里山鐵路終於有了自己的專責營運機關,看似否極泰來,重獲新生。然而,苦難似乎還沒有結束,新一波的災難,又再次地風起雲湧。
2015年9月杜鵑颱風,又再次毀壞42號隧道,逢台灣環保意識擴權,要求阿里山鐵路得通過環評,否則不得修復通車,而環評有計劃性的杯葛,也讓42號隧道到2018年底,毫無動工修復機會,登山本線想要全線修復通車,遙遙無期。同時,台灣鐵路流行全面立體化,嘉義鐵路高架化工程開始啟動,阿里山鐵路從嘉義到北門站路段陷入危機,嘉義地方民代要求拆除平地段,以取得北門車庫園區與沿線路廊土地的開發權( 二十餘年前的錯誤 千萬不要再重蹈覆轍)。此刻,2018年又走回1995年的老路,不論是環評或是建設,都是兩套標準,獨厚公路而輕賤鐵路,重開發而輕保存。如同阿里山鐵路這個百歲的老人家,子女開始因為分財產而起衝突,老人家又要被丟回醫院或安養院,因為她已經不再重要,怎麼不教他悲從中來?
百餘歲的阿里山鐵路,他的「存續危機」,根本不是鐵路本身,其實他不過是台灣功利現實社會下的「人心縮影」。一言以蔽之,只要阿里山鐵路是重要的,不論發生再多苦難,他永遠不會被放棄;就像家裡的年邁老人家,不論罹患再嚴重的疾病,他永遠不會被子女遺棄。反之,只要阿里山鐵路是不重要的,只要發生一些天災或車禍,廢掉他的聲音就滿天價響,見縫擦針;就像家裡的年邁老人家,如果子女只在乎爭財產而不在乎他,只要他生一個嚴重點的病,就會有不孝的子女,希望她早點過世,沒人在乎他的生命權與臨終尊嚴。
因此,阿里山鐵路的營運與未來,關鍵就在如何讓民眾知道他是重要的,讓政府知道他是不可或缺的,後續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歷經多年經營單位轉換,也證明一件事,阿里山鐵路的真正問題不在經營單位,而是我們政府長期以來,重視鐵道利益而輕視鐵道專業,現實勢力的「冷漠政策」所致,而鐵路法的缺陷也是關鍵的因素。
保存鐵道英文為Preserved Railway/Heritage Railway/ Museum Railway,德文稱為 Museumsbahn,是鐵道界一個全新的專有名詞,大約在1980-1990年代,在歐洲的英國、德國、瑞士,以及亞洲的日本被提出。鐵道原本是交通運輸的一環,但是當鐵道已經失去競爭力,被平行的公路所取代,這時幾乎鐵道在沉重的沉沒成本壓力下,幾乎不可能維持營運,或是已經廢線,失去交通的功能,這是如果賦予文化資產的角色,可以讓它重新獲得新生,稱之為保存鐵道。台灣的舊山線與阿里山森林鐵路即屬之。(詳細請參閱《世界鐵道與火車百科》)
保存鐵道同時具備交通工具與文化資產兩種屬性,並非以賺錢為主要目的,而是以保存文化資產為目標。它的經營方式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國家級的古蹟,國家賦予財源,不計代價去維護,甚至以登錄世界遺產為最高榮耀,例如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鐵道1999年登錄,後續印度政府在2005、2008年還追加指定兩條成為世界遺產。第二種是鐵路公司轉讓其產權給民間團體經營,用觀光鐵道與周邊營收去維持,通常因為維護成本很高,往往必須透過退休人力與義工組織去維護,在英國、德國、瑞士這類的例子最多。(詳細請參閱《環遊世界鐵道之旅 新148選》)
國際上保存鐵道的指定保存項目,大約有六項:包含車站、隧道、橋樑、路線、機車與車廂。以登山鐵道來說,木造車站、磚造隧道、木構橋樑、螺旋與之字形路線、蒸汽機車與木造車廂是重點。因此,全球保存鐵道的趨勢,只賣感情,不賣速度;以創業初期原始蒸汽火車與懷舊客車行駛,修復沿線古蹟、鐵道橋樑與隧道,增闢懷舊運行路線,來吸引海內外遊客搭乘,並具有宣揚該國文化的效果。而近百年的阿里山森林鐵道,原本即具備保存鐵道Heritage Railway/ Museum Railway的特質,過去卻一直以交通工具的觀念經營,錯失其利基與優勢。而舊山線與阿里山森林鐵道能否浴火重生,政府應擬「保存鐵道法」來規範產權與財源,才是永續經營正本清源之道。
對於阿里山鐵路這種文化資產鐵道,這是新的國際趨勢,而台灣現有修訂的鐵路法,民國45年立法的背景,不免格格不入。台灣只有以高鐵為主體的民用鐵路法,並沒有專用鐵路法,規範登山鐵路與輕便鐵道,造成阿里山鐵路很難生存;筆者在《 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一書的附錄中,早已點出這遲早會是重大問題。假使我們政府真心疼惜阿里山,也真心誠意地推動這個世界遺產潛力點立足國際,就必須用國際文化資產的視野,修訂「阿里山鐵路專用鐵路法」或「文化資產鐵路法」。由林務局負責召集,包含交通部、鐵路專家與文資學者等共同擬定,既維護其文化資產價值,亦兼顧行車安全。讓阿里山鐵路在法規面上有真正的「立足點」,不要拼觀光與世界遺產就想到要阿里山,一旦天災中斷或出事就想到廢掉阿里山鐵路,徹底從冷漠政策中解脫出來。
2018年9月19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專題介紹阿里山鐵路,盛讚他「令人驚艷」,是世界上最具歷史意義並蘊含美景的山區鐵路之一。2018年10月15日,阿里山鐵路獲日本鐵道獎頒贈首屆「海外特別獎」。2018年12月初,東歐某國來簽署姊妹鐵道之後,阿里山鐵路已經與日本、印度、瑞士、英國、東歐某國,共有5國8條締結姊妹鐵道,這樣的國際知名度,是台灣其他鐵路所望其項背的。這二十多年來,相較於台灣自己對阿里山鐵路的輕賤,國際社會卻不停地給阿里山鐵路送暖,厚此薄彼,這實在情何以堪?
總之,阿里山鐵路的真正問題不在經營單位,也不在天災頻仍,而在它一直沒有合適的定位,讓我們給阿里山鐵路等文化資產鐵道,一個保存鐵道的定位,一個國際級鐵道的國寶定位,這才是阿里山鐵路存續的真正關鍵。因此修訂「阿里山鐵路專用鐵路法」或「文化資產鐵路法」,或「保存鐵道法」來規範產相關鐵道資產權與財源,這是遲早得去面對的事。
最後,我引用英國大文豪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以法國大革命為時代背景,所撰述名著–「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開場之引言(修改如下):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這是愚蠢的時代,也是智慧的時代;
這是疑慮的時代,也是篤信的時代;
這是黑暗的季節,也是光明的季節;
這是絕望的冬天,也是希望的春天。
如今阿里山森林鐵路,是在最絕望的時代,也是最光明的時刻。
未來阿里山森林鐵路,何時才能步向正軌,全線通車,全體國人都在關心。
今生今世,我歷經三十餘年的奮鬥,拯救阿里山鐵路,
我歷經三十餘年的奮鬥,拯救阿里山鐵路,本書的結論如下:
短期目標,讓本線運行正常化,從嘉義到阿里山站,可以全線通車;
中期目標,讓支線營收更優化,水山線恢復通車,眠月線修復通車;
長期目標,邁向世界文化遺產,東埔線海拔2584,世界第一的榮耀。
透過這本書的闡述,
希望讓本國人,看見阿里山 鐵路的“無可取代”
希望讓外國人,看見阿里山 鐵路的“普世價值”
讓阿里山森林鐵路,成為台灣永恆的驕傲。
願我們對台灣鐵道的山林之愛,永不止息。
本文節錄自 阿里山森林鐵路與台灣林業鐵路傳奇
這二十年來,我寫過關於阿里山鐵路的書
山岳鐵道研究類 (人人出版 5 冊)
政府出版品類 ( 9 冊)
1. 2011年 阿里山森林鐵道與世界遺產鐵路巡禮 嘉義縣文化局出版
ISBN 9789860268812 文化局版 ISBN 9789860268829 文化部版
2. 2011年 全球輕便鐵道大觀與東線輕便鐵道之再生 花蓮縣文化局出版
3. 世紀風華 阿里山森林鐵路百年車輛史 農委會林務局出版
4. 世紀風華 阿里山森林鐵路百年紀實 農委會林務局出版
5. 世紀風華 阿里山森林鐵路與百大山岳鐵路I 農委會林務局出版
6. 羅東林鐵 蒸情記憶 (復駛計畫) 農委會林務局出版
7.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故事 中文版 (免費索取) 農委會林務局出版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故事 英文版 (免費索取) 農委會林務局出版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故事 日文版 (免費索取) 農委會林務局出版
(歡迎認同者自由轉貼)
這三十多年,您辛苦了,台灣不缺政客,不缺博士,但是沒有第二個蘇昭旭,向您致敬!
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