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森林鐵路的隧道資料表
本文取材自2019年新書 阿里山森林鐵路與台灣林業鐵路傳奇 的附錄
(統計資料以2009年莫拉克風災路線嚴重損毀之前 追蹤到2018年底的最新變化)
所在位置 |
日治時期原始 編號 |
現行編號 |
長度 (m) |
海拔 (m) |
歷史與特徵描述 |
竹崎站至木履寮站 |
1,2 |
– |
– |
– |
已經剷平消失。 |
木 履 寮 站 至 樟 腦 寮 站 |
3,4 |
– |
– |
– |
已經剷平消失。 |
05 |
01 |
361 |
459 |
木履寮站至樟腦寮站區間唯一之隧道。隧道東口,與公路交叉,常有車禍與土石流發生,隧道延長後已杜絕。原始的1至4號隧道已經消失,前面四座皆已剷平之後,5號才改名「1號」隧道。 |
|
樟 腦 寮 站 至 獨 立 山 站 |
06 |
02 |
76 |
557 |
常有獨立山之登山客為走捷徑,穿越本隧道。 |
07 |
03 |
671 |
557 |
1. 過去本線隧道長度排名第二,僅次32號。 2. 隧道內原始設有通氣排煙口,改建時已封閉。(通氣孔設置目的,利於蒸氣機車煤煙之排除) 3. 早期設有帆布幔,專人看守。 (參考13號隧道所解釋之追煙現象) |
|
08 |
04 |
190 |
601 |
上行列車穿越本隧道後,列車行經樟腦寮站背向。 |
|
09 |
05 |
267 |
631 |
穿越隧道後設有第一觀景台,旅客可以由左側看到迴旋路線下的樟腦寮車站。 |
|
10 |
06 |
360 |
668 |
全線唯一保留原始設計的通氣孔之隧道。(通氣孔設置目的,利於蒸氣機車煤煙之排除) |
|
11 |
07 |
58 |
685 |
再次繞行至樟腦寮車站背向。 |
|
12 |
08 |
125 |
706 |
穿越隧道東口,可第二次由左側下方,看見迴旋路線下的樟腦寮車站。 |
|
13 |
09 |
177 |
742 |
上行列車出隧道後,進入獨立山車站。 |
|
獨 立 山 站 至 梨 園 寮 站 |
14 |
10 |
126 |
743 |
本隧道原始設計為磚造,改建後為鋼筋混泥土。穿越隧道東口,可第三次由右側下方,看見迴旋路線下的樟腦寮車站,設有第三觀景台。 |
15 |
11 |
70 |
752 |
第三次繞行至樟腦寮車站背向。 |
|
16 |
12 |
167 |
762 |
穿越隧道東口,為時甚短可以第四次由左側下方,看見迴旋路線下的樟腦寮車站。 |
|
17 |
– |
– |
– |
位於石壁腳,仍然可以找到,但是小心虎頭蜂螫。 |
|
18 |
13 |
538 |
857 |
日治時期蒸氣機車行駛時通過「長隧道」時,設有專人於上行車進入隧道後,即刻拉下帆布幔,將隧道口遮住。藉以阻絕(減緩)隧道內強烈空氣對流,所造成的追煙現象。 追煙現象,乃是蒸汽機車所排放的煤煙,隨著空氣對流,而追上火車,污染車廂內空氣品質。 |
|
19 |
14 |
318 |
884 |
隧道內有大量蝙蝠棲息。 |
|
20 |
15 |
176 |
904 |
本線唯一位處於梅山鄉境內的隧道。 上山列車出隧道後進入梨園寮車站。 |
|
梨園寮至交力坪站 |
21 |
– |
– |
– |
位於一支杉至交力坪間,今日已經消失。 |
交 力 坪 站 至 水 社 寮 站 |
22 |
– |
97 |
1001 |
位於交力坪站後面,因遭到賀伯颱風掩埋而消失。 |
23 |
16 |
105 |
1003 |
本隧道穿越篤鼻山。 |
|
24 |
17 |
213 |
1025 |
隧道內絕大部分,保有最原始的岩壁非常的壯觀。 |
|
25 |
18 |
214 |
1041 |
18隧道至17號隧道之間,因莫拉克風災土石流毀壞而路基重建。 |
|
26 |
19 |
61 |
1074 |
隧道外面往阿里山方向,有著美麗的彎橋與茂密的竹林風景。 |
|
28 |
– |
– |
– |
已經剷平消失。 |
|
27 |
20 |
92 |
1114 |
往阿里山方向,有素掘的岩石隧道口,每年有季節性的蝙蝠到此棲息。 |
|
29 |
21 |
310 |
1144 |
本隧道原長 |
|
30 |
– |
– |
– |
已經剷平消失。 |
|
31 |
22 |
96 |
1181 |
隧道外面有著美麗的竹林風景。 |
|
32 |
23 |
29 |
1185 |
為目前全線最短隧道。經常有來自水社寮的登山遊客穿越本隧道。 |
|
水 社 寮 站 至 奮 起 湖 站 |
33 |
24 |
167 |
1227 |
1.全線第一座由國人開鑿之阿里山隧道。此隧道係由原已塌陷的33隧道左側新開鑿而成。 2.原隧道於民國48年87水災塌陷,未坍塌部份目前有蝙蝠棲息。民國91年裝光纖視訊設備,將棲息現場之視訊傳至水社寮車站生態蝙蝠館,供遊客觀賞。 |
34 |
25 |
352 |
1251 |
西口位於八掌溪支流發源地。東口位於清水溪支流發源地。 |
|
35 |
26 |
134 |
1309 |
隧道口的周圍有方石堆砌,造型十分地美觀。 |
|
36 37 |
27 |
120 |
1323 |
由原始編號36、37號隧道連接而成,新造隧道口裝飾猶如城堡。 |
|
38 |
28 |
534 |
1339 |
同13號隧道,早期設有帆布幔。穿越天塹地形,但是921地震毀壞。 |
|
– |
29 |
60 |
1341 |
921地震後之人工隧道,30號亦同。 |
|
– |
30 |
340 |
1341 |
人工遮體隧道,隧道口裝飾猶如城堡般雄偉。86年分兩次建造,第一次40公尺,第二次300公尺,隧道有通氣孔(窗戶)。 |
|
39,40,41 |
– |
– |
– |
已經消失或鑿開。 |
|
奮 起 湖 站 至 多 林 站 |
42 |
31 |
94 |
1455 |
西口下方有嘉義大學與嘉義林區管理處建教合作,種植的台灣杉與台灣肖楠之人工造林。 |
43 |
32 |
770 |
1505 |
昔日本線最長之隧道,穿越大凍山。現在被新46號隧道超越。 隧道內一半為平坦路段,ㄧ段為上坡路段。昔日同13號隧道,早期設有帆布幔。 |
|
44 |
– |
– |
– |
已經廢棄或鑿開。 |
|
45 |
33 |
541 |
1516 |
穿越大凍山,進入阿里山鄉境內。 同13號隧道,早期設有帆布幔。 |
|
46 |
34 |
52 |
1516 |
|
|
47 |
35 |
163 (188.5) (556) |
1516 |
原 民國98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因坍塌而毀棄重建新隧道,具備洞口環結構,長556公尺。 |
|
48 |
36 |
66 |
1516 |
通過本隧道後,進入多林車站。 |
|
多林站至十字路站 |
49 50 |
37 |
277 |
1516 |
由原始49與50號隧道連結而成。隧道有通氣孔(窗戶)。 |
51 |
38 |
97 |
1516 |
外觀仍保留早年的原始構形,內部有鳥居造的五邊形結構,十分珍貴。 |
|
52,53, 54 |
– |
– |
– |
路線改線,登山本線總長因而變動,短隧道廢棄於森林中。 |
|
十 字 路 車 站 至 屏 遮 那 車 站 |
54 |
39 |
125 |
1542 |
本隧道雙向洞口,均以方石堆砌而成,外觀典雅宛若歐洲鐵道。 |
55 |
40 |
106 |
1549 |
本隧道西口,均以方石堆砌而成,外觀典雅宛若歐洲鐵道。 |
|
56 |
41 |
100 |
1559 |
本隧道為全線長度唯一為整數100之隧道。 |
|
57,58, 59,60 |
– |
– |
– |
本段路線經常坍塌而改線,隧道已經消失或鑿開。登山本線總長也從原本71.9公里延長至72.7公里。 |
|
61 62 63 |
42 |
609 |
1630 |
1.由原始61、62號隧道合而為一,後又與63號隧道合併且延長東口一大段,為險惡地形之人工長隧道,大為提高行車安全。隧道有通氣孔(窗戶)。此處曾派員看守落石情形,預警列車安全通過。 2.民國104年9月杜鵑颱風土石流造成坍塌毀棄,造成本線鐵路中斷,迄今尚未修復。 |
|
64 |
43 |
239 |
1655 |
1. 43號與44號隧道區間之橋樑為本線最危險路 段之ㄧ。列車時常被落石擊中,目前已增建護欄,提高安全。 2. 43號與44號隧道,為首次使用噴漿法施工之隧道。 |
|
65 |
44 |
84 |
1665 |
43號與44號隧道,為首次使用噴漿法施工之隧道。 |
|
66 |
45 |
45 |
1684 |
隧道長度與隧道排序編號恰好相同。 |
|
屏 遮 那 車 站 至 第 一 分 道 站 |
– |
46 |
47 (27) (1233) |
1717 |
位於屏遮那大斷崖下,日治時期該處便常有土石流發生,並設有接駁吊橋,而聞名中外。 台灣光復後興建人工掩體隧道被沖至塔山溪。原地重建後,第二代隧道又被落石擊中頂部。造成隧道頂部嚴重受損而停用,而第三代隧道在原隧道左側增建。原標示47公尺有誤,正確應為27公尺,為當時全線最短之隧道。 過去列車行經該隧道口,可見新舊兩座短隧道並列之奇觀。 民國98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因坍塌而毀棄,重建新隧道。 |
– |
47 |
67 |
1752 |
人工隧道。莫拉克風災後重建46號新隧道,46與47號合併長1233公尺,為今日全線首長隧道。 |
|
67,68 |
– |
– |
– |
因為路線坍塌改線,原隧道放棄。登山本線總長因而變動。 |
|
69 |
48 |
44 |
1787 |
為本線唯一內裝鋼板,外部粉刷水泥壁之隧道。 |
|
70, |
– |
– |
– |
已經廢棄或鑿開。 |
|
第 一 分 道 至 二 萬 平 站 |
71 |
– |
– |
– |
已經廢棄或鑿開。 |
72 |
49 |
146 |
1936 |
該隧道原為72號隧道,屬於40m最小曲線半徑型之隧道。往昔下山之跨距原木運材車,若能順利通過此隧道,即可安全運抵嘉義。 可以視為一個改良的之字形路線,用連續彎道路線取代之字形結構。 |
2019年 阿里山鐵路500公尺以上的長隧道排名小整理:
1. 46號 屏遮那 1233公尺,2. 32號 大凍山 770公尺,3. 3號 獨立山 671公尺,
4. 42號 屏遮那 609公尺,5. 35號 多林 556公尺,6. 33號 大凍山 541公尺。
7. 13號 石壁腳 538公尺。8. 28號 天塹 534公尺。
除了第1名與第4名,乃莫拉克風災之後新造組合型隧道,
其餘都是日治時期到光復初期,隧道口設有門或帆布的長隧道。
其他的相關統計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歷史年表 1895-2018
(本統計資料 開放中學生大學生與研究生與教師自由引用 唯註明參考文獻來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