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鐵道浪漫印象
我這一生努力的宗旨,無非知識的效用在於助人。
我透過教學,讓孩子們的知識提升,
我透過演講,讓有心人的視野大增,
我透過博物館的免費服務,讓有心人不出國也能大開眼界,
讓弱勢的學生即使資源不足,也可以了解更多的交通工具,
我透過著作的推薦,讓所有喜歡火車的作者,出版願望得以圓滿,
今生我可以立足鐵道圈,謝蒼天之幸,鐵道是我一生慈悲的事業,
餘生所願,無名利所求,以名聲善為,
無非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提攜有心人。
。
姚開陽老師,從事繪畫超過六十餘年,是我的前輩,
他的火車作品,真的非常的精采,大家看了就明白,
專業不分派系,成就毋問出身,實力是最好的說明,
期待他新書出版,洛陽紙貴!
。
新書推薦序 珍惜台灣鐵道有心人 重溫鐵道的歷史記憶
。
當我第一次看到姚開陽老師的鐵道繪畫,我感到十分的驚艷,還有許久的感動,久久不能自己。
。
姚開陽老師在台灣史與海事史的研究,早已經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喜歡研究歷史,從事繪畫超過60年,而且擅長使用電腦工具,透過繪畫,讓「歷史場景」再現。他目前的繪畫作品超過3,000幅,主題包括海軍、商船、沉船、砲艦外交、港市、航空等,才華洋溢,在這個領域赫赫有名。而他第一次跨足在鐵道繪畫出版,背後有一段溫情的故事。
姚老師他是宜蘭人,小時候就住在宜蘭後火車站附近,在他兒時的記憶中,蒸汽火車每天晚上回家,就是回到宜蘭站磚造水塔的車庫附近,他聽到火車洩壓時水汽奔騰的聲音,看見蒸汽四射,那種感動在他的兒時的心靈裡,牢牢的紮了根,從此他愛上了這種會生氣的龐然大物。對於一個海事的專家,他當然明白蒸汽機,不只是使用於輪船,也應用於蒸汽機車,都是史蒂芬生式汽門,正轉與反轉,前進與後退。
他是海事史學家,對於海權時代的鐵路興建,火車與港口運輸密不可分。他的父親在台灣的林業體系工作,從太平山到阿里山,都有他兒時記憶的足跡。我想,他的人生足跡,與台灣鐵道緊緊相繫,尤其是在日治時期,台灣光復初期,那些歷史的模糊影像,透過他畫作的呈現,從此鮮明的活了回來,而這本畫集,集結他一生的許多思念,重溫台灣鐵道的歷史記憶,這真的是功德一件,值得大家好好的珍惜!
姚老師他一生才華洋溢,卻十分的謙卑與謹慎,他很害怕那裡畫得不對。他也深知台灣鐵道文化,存在嚴重的階級封建問題,如果不是主流派系的圈內人,一定會被排擠,問問題不但得不到援助,還會被批評得體無完膚,年輕人對前輩的不尊種,即使是七八十歲的長者也是一樣。後來,他因緣際會的找到了我,我無條件的幫助他,在他出版之前,請我看一下那些地方得修改,一再的修改,希望止於至善。然而,我想跟大家說的是,對於一位年長者而言,這樣的創作,已經相當不容易,如果要挑剔,什麼問題一定有,但是今天不是做嚴格的歷史考證,而是讓一位長者的鐵道歷史記憶重現,希望鐵道迷能夠放下本位主義別去苛求,讓他的畫作用不同的角度,重新點亮我們的鐵道視野。
。
請珍惜台灣鐵道有心人 ,一起重溫台灣鐵道的歷史記憶。
。
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 館長 蘇昭旭
姚開陽 老師的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4565692343506776&set=gm.1662409437423654
姚開陽老師第一本鐵道繪本「福爾摩沙鐵道浪漫印象」已經於2022年1月出版,篇幅128頁,內容包括100幅姚開陽老師親繪精美的台灣鐵道插畫,並且由鐵道史專家蘇昭旭老師審閱校訂並寫推薦序。這是台灣各種鐵道相關出版品中最精緻、藝術價值最高的一本,兩位大師聯手,值得終身收藏。請隨時留意本館後續訊息。
福爾摩沙鐵道浪漫印象 2022年1月出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4642?sloc=main
自序 4
推薦序 6
機關車印象 7
騰雲號 8
摯電號 9
9號機關車 10
18型機關車 11
50型機關車 12
C12型機關車 13
C57型機關車 14
200型機關車 15
300型機關車 16
400型機關車 17
500型機關車 18
800型機關車 19
D51型機關車 21
A1型機關車 22
C1型機關車 23
馬公日本海軍用機關車 24
Shay式機關車 25
汽油車 26
蒸汽動車 27
台鐵蒸氣大吊車 28
水與火 29
Steam Boy 30
鐵道印象 31
台灣第一條「鐵路」 32
獅球嶺隧道 33
基隆港鐵道棧橋* 35
初代台北鐵路橋* 37
淡水河大橋的旋轉橋台 38
魚藤坪橋 39
舊山線 40
下淡水溪大橋 41
三貂嶺鐵路橋 42
草嶺隧道 43
平溪線 44
內灣線 45
淡水線* 47
集集線 48
東港線 49
東線黃皮車 50
港口鐵路 51
閉塞路牌 52
平交道 53
號誌樓 54
車站與建築印象 55
鐵道部* 57
基隆驛前廣場* 59
雨中的基隆驛 60
台北驛二代 61
鐵道飯店 62
台北驛三代 63
桃園驛 64
新竹驛 65
台中驛* 67
嘉義驛 68
台南驛一代 69
台南驛二代 70
高雄驛 71
屏東驛 72
七堵驛 73
宜蘭驛 74
花蓮港驛 75
花蓮港出張所 76
新北投驛 77
螢橋驛 78
阿里山林鐵北門驛 79
羅東林鐵天送埤站 80
糖鐵烏樹林驛頭 81
糖鐵旗山驛 82
扇形車庫 83
鐵道部台北工場 84
新台北鐵道工場 85
木造火車站 86
產業鐵道印象 87
糖鐵* 89
阿里山林鐵* 91
阿里山東埔線木棧橋 92
羅東林鐵土場大橋93
太平山林鐵 94
水八線礦砂鐵道 95
礦鐵 96
金瓜石索道 97
鹽鐵 98
電鐵 99
輕便軌台車 100
車廂印象 101
一等車廂 102
汽油快車的優雅品味 103
小社會* 105
日治時代的客車車廂 106
代用行李車 107
海水濺入的深澳線 108
歷史印象 109
鐵道與台灣民主國 110
鐵路帶日軍進城? 111
天皇花車 112
永遠的鄉愁 113
月台離別 114
轟炸火車 115
盟軍俘虜專列 116
旅人印象 117
台鐵名片式車票 118
台鐵倒茶 119
台鐵便當 120
福隆月台便當 121
鐵橋歷險記 122
鐵路坍方便橋 123
鐵路與中華商場 124
普快最佳座位 125
後記 126
作者簡介 127
姚老師自序
臺灣比中國大陸更早有正式營運的鐵道,這一點是歷史的事實。但劉銘傳建設從基隆到新竹的鐵路無論選線與工程品質都不良,營運管理不上軌道,存在的時間也甚短,對臺灣的鐵道文化影響不大。臺灣人的鐵道文化意識是奠基於日本統治之後的鐵道建設。眾所周知日本人對鐵道建設是有狂熱的,佔領臺灣不過13年就讓縱貫鐵路全線通車,甚至可以為了泡溫泉興建一條新北投支線。
明治維新主要的學習對象是英國,英國是鐵道運輸的創始者,又與日本島國地理環境類似,全盤引進英國的鐵道觀念可以理解。十九世紀還沒有汽車與航空,當時所有列強都把鐵道運力當成是國力的象徵,不僅是產業經濟,更是國防動員能力的指標,追求富國強兵的日本深受影響,不僅在本土,在新佔領的臺灣與滿洲更是大力投資建設鐵道,甚至以鐵道為軸心成立拓殖托辣斯進行大規模開發,這是臺灣在日治時代鐵道建設的主要背景。
日本治臺初期臺灣的都市化發展還不明顯,所以鐵道選線較以地形為考量而不必遷就原有的聚落,鐵道通過與否就創造了新市鎮的繁榮與舊城鎮的衰敗。此外在鐵路普及之前,歐美各國都是利用運河與馬拖駁船來運輸工廠的原料與成品,鐵道出現只是取代運河而已。但臺灣由於地形上的原因,山脈阻擋、河川切割、地形破碎、高低落差很大,很難建立運河系統,所以比歐洲更依賴鐵路。
1945年日本戰敗離開臺灣,接收的國民政府經過抗戰與內戰的消耗,對於臺灣的鐵道連維持現況都很吃力,遑論建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府官僚大多留美背景,嚮往美國大公路主義與崇拜汽車文化,對於鐵道建設缺少熱忱。由於鐵道的基礎建設投資比公路大,而且維護困難,若不是基於長遠考慮,很難獲得政府支持。1949年國府敗退來臺灣,天天想的是反攻大陸,既無心也無餘力做長遠的打算。60年代之後臺灣以代工業發展經濟,省錢與實用主義當道,人人追求短利,重公路輕鐵道的心理並不因為錢淹腳目而有所改變,反而因為有錢了讓許多美麗的火車站在改建過程中無端消失。
臺北市曾經在70年代宣稱自己是世界上公車數量最多的城市,這可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因為以臺北市擁有這麼多的人口竟然沒有一條地鐵,這反而顯示臺北是一個落後的城市。當時臺北市區的鐵路也還沒有地下化,許多橫貫市中心的平交道造成嚴重塞車,甚至曾經想將鐵路架在中華商場屋頂上通過代替地鐵,說到底還是以汽車為中心的思考。70年代之後為了汽車大量增長而開闢的公路不斷鯨吞臺灣有限的土地,人行步道沒了、綠地消失了、良田不見了、房子被削去一半,汽車呼嘯而過,除了噪音與廢氣什麼也沒有留下,連消費都沒有,為了汽車我們付出的代價何其大?
這個問題還可以從文化面來剖析,鐵道是一種大眾運輸工具,乘客需要配合固定的班次時間到達固定的地點登車,所以需要事先做周延的計劃。在車廂中人與人的距離很近,需要注意行為分寸、遵守禮節規範,這些都讓個人自由受到限制,對於日本的民族性這卻是非常適合的,因為日本人向來重視群己關係,視帶給他人不便為莫大恥辱。日人統治臺灣50年,臺灣人多少受到影響,但這畢竟不是民族的本質,尤其臺灣是移民社會,一向不喜歡受到秩序規範,美國式的汽車文化更受歡迎,因為高興何時出門、愛開到哪裡不必做計劃,想走就走,這完全符合臺灣人的個性。而且車內是獨立的個人小世界,在政治高壓年代,這種小確幸的自由是何等的吸引人?所以儘管買車與養車的成本很高,人人仍然把擁有汽車當成首要目標與成就指標。其實,現在中國汽車市場的狂熱購買慾不也是同樣心理?如果經濟負擔不起,退而求其次就是機車,所以臺灣的機車普及率極高,而且更加不守規範,都是基於同樣的心理。
火車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許多人的鄉愁,在文青當道的今天,追尋老蒸汽火車頭與日治時代驛站的影像成為一門顯學。雖然本書大部分都是以日治時代為背景,但一些戰後的鐵道元素仍然與日治有傳承關係,所以也會帶入。一本過去慣例,全書以多達百幅以上的精美插畫方式呈現,讓歷史不再只是模糊泛黃的老照片,而是像電影一樣鮮活呈現在眼前。本書不但有知識性,還具有藝術性與收藏價值。我們是以「終身典藏」的心情在做這本書,期待您也以同樣的心情來收藏它。
欲看實體書才購買的讀者,歡迎至南港 陞暉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