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meringbahn 奧地利 薩瑪琳鐵路的故事
出海口就在山的那一側,蓋鐵路一定得越過那座山,這是帝國貨運的命脈。
薩瑪琳鐵路的總工程師 卡爾立特梵吉佳(Carl Ritter Von Ghega)
前言
保存鐵道的世界桂冠,無非就是登錄世界遺產Word Heritage。當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登錄世界遺產的鐵路,至2022年共有七條,全部是登山鐵道,而全世界第一條,就是奧地利的薩瑪琳鐵路(Semmeringbahn)。從1854年營運迄今2023年,將近170年歷史,其登山鐵路的成就與光輝,更讓UNESCO第一次將鐵道項目,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意義,更是鐵道史上不朽的里程碑。其保存鐵道的文化精神,堪為台灣舊山線的存續作為省思,其鐵道的「古蹟今用」的核心價值,堪為台灣的阿里山森林鐵路,登錄世界遺產之路為借鏡。
薩瑪琳鐵道的誕生與特色
十九世紀中葉,當時的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 1815年–1866年),因為帝國地處內陸,海岸線很短,為了貨運的出口,並兼顧海權時代的多重需求,決定要建造一條通往「亞得里亞海」出海口的鐵道。1848年當時選擇從「維也納」(Wein),以連接至亞得里亞海的「的里雅斯特港口」(Trieste),這就是奧地利史上知名的南部鐵路(Südbahn)。但是當時這條鐵路最大的瓶頸,是要穿越帝國西南邊的薩瑪琳隘口(Semmering pass),對當代鐵道文明而言,英國史蒂芬生1829年火車營運方始,1848年是鐵路剛剛誕生的黎明時期,人類尚缺乏翻山越嶺鐵道的修築經驗,其難度不言可喻,成為當時一項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uthern_Railway_(Austria)
奧地利 當年為了建造一條通往「亞得里亞海」出海口的鐵道。這是位於亞得里亞海的杜布羅尼克古城。
為了翻越薩瑪琳隘口,當時在總工程師卡爾立特梵吉佳(Carl Ritter Von Ghega)的領軍之下,從1848年開始動工,1854年完工,歷經六年,動員超過二十萬名勞工,成就薩瑪琳鐵路的歷史傳奇。薩瑪琳鐵路從海拔439公尺的格洛格尼茨(Gloggnitz)開始,穿越17座橋樑,15座隧道,止於海拔789公尺的米爾茨楚施拉格(Mürzzuschlag),全長41.7公里。而山頂的薩瑪琳鐵路隧道Semmering Peak Tunnel 高海拔
薩瑪琳鐵道60%的鐵路最大坡度為25‰,16%的鐵路最小曲率半徑為190m,為當時蒸汽機車運作的上限,堪稱是又彎又陡的鐵路。不過,最令人稱道的景觀,是15座隧道古典的石造隧道口,還有17座橫越山谷溪河的石拱橋(Viaduct),完全以人力興建。這一座座聳立山谷間的石拱橋,愈接近山頂路段橋墩愈高,因為當時的興建鷹架技術尚未成熟的關係,有許多座橋是用「雙層拱橋」(Double deck viaduct)的方式搭建來增加高度。也就是先架設一座石拱橋作為平台,往上再架設另一座石拱橋,因而變成雙層石拱橋,這樣的景觀,成為奧地利一項不朽的功績。
奧地利南部鐵路的工程,除了薩瑪琳鐵道之外,後續就是鐵路要連接格拉茲(Graz),越過今日奧地利與斯洛維尼亞的邊境,朱利安阿爾卑斯山(Julische Alpen),連接到今日斯洛維尼亞的首都盧比安那(Ljubljana),以及今日義大利境內的「的里雅斯特港口」(Trieste)。這些城市當時都是屬於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
今日斯洛維尼亞的首都盧比安那(Ljubljana)。後面的山脈,就是朱利安阿爾卑斯山(Julische Alpen) 與奧地利。
照片樹木的前方,就是盧比安那火車站,參閱 環遊世界的鐵道記憶 前南斯拉夫 克羅埃西亞 斯洛維尼亞篇
1854年7月17日,薩瑪琳鐵道Semmeringbahn完工營運,當時從維也納到盧比安那通車,並舉行慶祝的通車典禮。1857年的7月12日,從維也納到的里雅斯特(Trieste)才全線通車,鐵路工程才告一段落。直到1860年為止,薩瑪琳鐵道始終維持著世界鐵路最高點,1860年3月14日,總工程師卡爾立特梵吉佳Carl Ritter Von Ghega 去世,後來人們在薩瑪琳車站(Semmering station),還為他立下紀念碑。
薩瑪琳鐵道的演進與保存
隨著歷史演進,奧地利帝國結束,1867年變成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這條鐵路一直是奧匈帝國的命脈,而位於亞得里亞海的里雅斯特灣,里雅斯特車站,是帝國最重要的鐵道出海口。1914年一次大戰爆發,1918年奧匈帝國戰敗瓦解,這條鐵路也有了改變,盧比安那歸斯洛維尼亞,的里雅斯特歸義大利,奧地利失去了重要的出海口。1939年二次大戰爆發,斯洛維尼亞、義大利與奧地利,都捲入納粹軸心國的戰役中,所幸無情的戰火,並未破壞這條鐵路矗立山谷的石拱橋。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奧地利開始戰後復原,隨著時代演進,1952年該鐵路開始雙線化,薩瑪琳鐵路的隧道與橋樑古蹟,並未遭到破壞。例如在完全不另建新路線的前下,原有的石拱橋加寬橋面,提供雙線化鐵路空間,部分橋墩加寬,隧道口與橋樑舖面盡量選用原有石材,減少破壞讓古蹟今用,保存與實用並行而不悖。最高點的薩瑪琳山頂隧道,1854年原本是座雙線共用的老隧道,當時的火車淨空比較小,在二次大戰後的1952年,新建另一座平行的單線隧道通車後,舊有老隧道,被轉換成單線隧道,並於隔年2月重新啟用。
1959年薩瑪琳鐵道完成雙線電氣化,運能大幅增加,客運列車以單機牽引,貨運列車經常以電力機車二重聯牽引,或是列車尾端加掛補機運行上山,原始山岳的障礙,並未使其運輸的功能褪色。經歷將近150年的歲月,薩瑪琳鐵道從鐵道文明初始的蒸汽小火車,演進至五動輪的蒸汽火車(OBB class 95),一直進步到時速160公里的IC列車,這條鐵路始終沒有因時代進步而遭到毀棄,反而成為古蹟保存與實用現代化平衡的最佳典範。
全球第一個鐵道世界遺產之旅
因此奧地利政府在1995年,向UNESCO提出申請登錄世界遺產,
現今薩瑪琳鐵道的文化資產認定範圍,是從Gloggnitz到Mürzzuschlag 共41.7 公里的路段。火車來到Payerbach Reichenau,這裡是薩瑪琳鐵道的文物紀念展示地,包含陳列老火車頭、老照片與相關資料。火車跨越連續兩座石拱橋之後,火車經過一個很大的U-Turn迴旋上山,緊接著穿越一座座的隧道與石拱橋,其中以最大的雙層石拱橋Kalte Rinne Viaduct最為有名,該座橋長
最後火車來到山頂薩瑪琳車站,高海拔
Mürzzuschlag車站是車輛基地 ,這裡也有扇形車庫,如今成為奧地利南部鐵路與薩瑪琳鐵道的博物館。
後記
2003年,我第一次從維也納南站搭夜臥火車,經由薩瑪琳鐵路、義大利的里雅斯特車站,到米蘭車站下車,如今2023年,已經歲月匆匆,二十年過去了。
這些年來我去了奧地利八次,三次親自走訪薩瑪琳鐵路,看那矗立山谷的石拱橋,聆聽火車穿越山谷轟隆隆的聲音,彷彿是輪迴前世的熟悉,更是人生難忘的記憶。最近再去斯洛維尼亞的盧比安那,從布萊德湖遠望朱利安阿爾卑斯山(Julische Alpen),我想起了卡爾立特梵吉佳這這段話,『出海口就在山的那一側,蓋鐵路一定得越過那座山,這是帝國貨運的命脈』。感動猶然不能自己。
從布萊德湖遠望朱利安阿爾卑斯山(Julische Alpen),1854年維也納通車到盧比安那,蓋鐵路一定得越過那座山。
2023年3月1日,是阿里山鐵路2003年0301事件二十週年,也是阿里山鐵路,成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二十週年,同年舊山線也被列入,但是這些年來,台灣的登山鐵道,發了太多的事,面對的是生死存續,是否大家還記得這些故事?
2024年,1854年通車的薩瑪琳鐵道即將慶祝170週年,相較於台灣登山鐵道的孤單,只願這塊我深愛的土地,台灣的阿里山鐵路與舊山線,未來也能有成為UNESCO世界遺產的一天。
相關檢索 世界鐵道大探索四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