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發表於2002年 台灣鐵路車站圖誌 I 台灣鐵路車站圖誌II
的序言
這本書的內容,如今2012年回顧,
才發現原來書中的車站,至少有一半都變了樣!
這本書裡的老照片,
大多數都成了絕響。
還好當年有這本書,
為鄉愁留下了紀錄。
如今已經過了十年,早已絕版,
然而,我卻沒有改版的勇氣,
只因為我不想讓鄉愁的城堡,
在記憶中就此消失!
隨著台灣都市更新的計畫,鐵路要全面高架化,或是地下化蔓延全台,
如今增加許多台鐵捷運車站,原來的老車站,幾乎都成了閒置空間,
取而代之的是統一規格化的跨站式車站,或是地下化車站,
姑不論其美感,實際效用與正當性如何?
對於台灣鐵道原始景觀的消逝,都是揮別記憶的感傷。
台灣鐵路車站圖誌的序 為城市的鄉愁永留記憶
車站是故鄉的門戶,是鄉愁的城堡,
也是台灣從北到南,各個都市鄉鎮的傳統地標。
不論您是否是一個喜歡火車的朋友,火車站對每個人而言,
都是一份家鄉的記憶,成長的過去,
只是有的人深刻,有些人模糊而已。
相信有許多朋友,火車站月台的出口柵欄,是童年時期看火車的地方,我也一樣。只是有些人的生命中,車站和他的人生劇場緊緊相繫,上演一齣齣人生悲喜劇,週而復始,角色不同依戀依舊;有些人在車站經歷過童年的〝火車好奇〞,少年的〝異性好奇〞,成年的〝鄉愁印記〞,他們對車站的感情就會特別深刻,捨不得它拆,它變,它消失。即使換了新的一棟,設備再新,冷氣再強,總是感覺少了一點什麼。我想拍遍全台灣的火車站,動機無它,只是我和您一樣,是一個對火車站和火車別具鄉愁和思念的人,給全台灣需要車站記憶的人收藏。
民國90年,當我正在製作台灣鐵路環島風情(上)(下)系列書的時刻,我拿著相機環島一遍又一遍,赫然發現台灣鐵路的美麗風光,不止在沿線風光,有些車站實在是很漂亮,應該也被記錄進去。然而風景的記錄是感性的,車站的紀錄卻是比較知性的探查,它需要對歷史的瞭解,相關資訊的收集,才容易抓住重點。於是我開始慢慢轉移對沿線風光的注意力,對車站的研究就此展開。但「車站本身」和「站間風光」又有何不同呢﹖
如果擁抱台灣鐵路的全面記憶,是一種愉悅的渴望,
那麼紀錄台灣鐵路環島風情,是一連串〝線〞的記憶,
台灣鐵路車站圖誌,是每一個〝點〞的收藏,
透過點和線的連結,成為台灣鐵路一個面的印象。
曾經被視為落伍的木造車站,因為文化資產的觀光發展,找到重生的舞台。
不過,當我決定去拍車站之時,才赫然發現車站數目真的太多了,拍都拍不完。截至民國91年2月為止,台鐵所有的營運車站,共有216個,包含特等、一等、二等、三等、甲種簡易、簡易和招呼站七種,尚不含4個現行使用的號誌站,共220個站。這些車站就算能順利拍完,拍到的也不過是現在的車站而已,那些過去記憶深刻於今消失的車站呢﹖台北站、基隆站的舊貌於今安在﹖還有那未來即將改建的車站呢﹖萬板專案南港專案出現的新站﹖剎時我才明白編寫車站圖誌是一件多麼「吃力不討好」的事,因為車站正是處於瞬息萬變間,時間的洪流之中,前有舊站逝者難尋,後有新站來者可追,不論再怎麼作總有缺憾。
有的人可能會因為看不到車站的老照片而批評,
更可能有的人因為出現的新站不在書裡面而質疑,
於是在這種主觀環境下,從來沒有人敢作一本所有車站的彩色圖鑑,
因為「所有」這兩個字是動態而非靜態的,
不論就直的時間軸和橫的空間軸而言,都是莫大的挑戰。
於是在決定作這本車站圖誌的過程裡,中途難免因挫折辛苦,而感到自我懷疑和洩氣。然而幾經討教和思量,幾乎所有的朋友都希望我能堅持下去。理由無他,因為大家都認為真的需要一本收錄所有台灣火車站的彩色圖鑑,有圖有文有資料表,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清楚查到家鄉火車站的來由、歷史和故事。也許版面有限,老照片不夠多,文字不夠詳細,甚至有些偏僻的車站沒有收錄到,但是有總比沒有好,不要因為怎麼做都不可能〝完整〞而不去做。有一位朋友告訴我,他的家鄉在花蓮萬榮,他覺得他的家鄉的車站很美,卻不知它的典故;而目前市面上談車站的書雖有幾本,但是都是設定範圍在「老車站」和「大車站」,也就是知名車站,在編排重點上也不免以「台北看天下」。他說一句令我深思反省的話:
鄉愁無新站舊站之分,亦無大站和小站之別,只要有旅人的車站就有鄉愁。
那些家住在既不是大車站,也不是老車站的遊子們,一樣愛戀著他們家鄉的車站,不論家鄉的車站是否有名。所以,這本書是獻給全台灣所有離鄉的遊子們,曾經通勤通學的旅人和學生,為城市的鄉愁永留印記。
也許老車站出入的觀光客很多,大車站出入的遊客更多,但是在這本書的版面編排〝空間〞上卻是〝一樣多〞的,不以觀光客和遊客的眼光看車站,更不以台北看天下,誰說特等站地位就必須高於三等站和招呼站,一定比較重要呢﹖我想本書不預設重點的「公平」,正是為了展現這份人文關懷。因此,我想這本台灣鐵路車站圖誌,就當作是2002年一個車站記憶的起始點吧。
在「時間軸」的部份,每一個車站均以簡要文字介紹其車站歷史,以及重要功能,照片以現在的狀態為主,過去的狀態為輔,基本上以來龍去脈的文字敘述為重點,而不在車站建築本體的介紹,因為車站情感關注的層面,除了站房以外,還有月台、股道甚至站前廣場,在僅可列出三張圖有限的空間下,作最重點的呈現。
在「空間軸」的部份,分成「台灣鐵路篇」、「台灣輕便鐵道篇」及「特別收錄篇」三大部份。最大的單元「台灣鐵路」篇包含現行使用的車站216站,4座號誌站,2002年最新通車的大橋站,還有一些今日雖已廢棄停用,但站體仍保存尚可者19站,合計240站。
2002年的這本書 這篇文章裡面所提到的數字統計 都是當時的狀況 與今日2012年的現狀大有差距
阿里山鐵路的車站,卻因為登山本線全面停駛,而面臨毀棄的命運。
而「台灣輕便鐵道篇」則是選擇重點車站54站,因為不論是糖鐵或林鐵,有太多車站今日早已消失,或是置身在荒堙蔓草中失去車站的原貌,只要是原址尚完整或尚在使用,便一律收錄進來。最後「特別收錄篇」集合4項合乎車站定義,卻又不在前面兩大單元範圍的車站。整本書合計談到的車站有294處,照片收錄則超過三百個車站以上,我想,基本上本書始終掌握一個重要原則,那就是凡是本書所介紹的車站及刊出的相片,都是此刻 2002年您可以親身尋訪一睹所見的車站,珍惜當下,勝於懷念過去或想像未來,這是我們現今對車站能作的最佳詮釋吧。
當然,在有限的版面空間下,就這本書的廣度而言,不能說沒有遺珠之憾。例如許多貨運支線車站,如深澳線、林口線、台中港線即是。在本書即將出版的前一個月,我把各火車站的股線圖、編組、調度等一些深度與趣味的知識暫時刪除,包含一些詳細的車站功能和統計也都挪入下一本「台灣鐵路車站大觀」的圖書裡面。多麼期望能夠給讀者們更多更豐富的車站資訊,讓大家對車站的情感不止是感性的懷念而已,還有理性的知識維繫。也許不久之後又有許多新站誕生,許多舊站消失,但只要有一份珍惜的心情,便能為城市的鄉愁城堡,永留美好的城鄉記憶。
鐵道旅行雜誌總編輯 蘇昭旭
台灣鐵路車站圖誌 的一篇文章 火車站—鄉愁與記憶的城堡
您現在還搭火車嗎?
您小時候搭過火車嗎?
今日的車站和往昔又有何不同呢?
火車站的月台是人生記憶的「舞台」,
而搭乘普通車是懷舊思念的「長廊」。
不知道您可還記得小時候要去坐火車,那種充滿期待與雀躍的心情。車站裡排隊買票的地方有木欄桿,長條的木製座椅,坐著一個個等待出發的旅人,還有剪票口的柵欄,這些都是小朋友喜愛爬上去又翻下來的地方。尤其是剪票口和出口,是所有小朋友最常賴在那裡看火車的地方,也是鄉愁與別離,聚散兩依依的共同舞台。
您還記得以前的火車站都有一個黑板,用粉筆寫的「旅客留言板」。上面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文字,「阿花,我走了……死三八,你沒來,我再也不理你了……」。尤其是每逢上學放學的尖峰時刻,一大群揹著書包的哥哥姐姐,青春期的頭腦是搗蛋的創作泉源,旅客留言板成了「惡作劇公告欄」。上面就會有「阿輝愛阿花…妳知道我在等妳嗎?」“嗎”被改成“媽”,還有一堆肉麻兮兮的歌名歌詞創作,如「阿芬我走了,妳怎麼捨得我難過?」「小娟,我每天都在火車上偷看妳,妳不曉得,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也許,這個留言板給年輕的學子們一個等車前的創作空間,也讓無聊的旅客佇足欣賞,會心一笑!
至於火車站的月台那可精采了。形形色色的旅客,有的站著,有的搶僅有的月台座椅,不同的姿勢顯現不同的旅人心情。尤其以前普通車通勤的時代,火車的「開窗文化」創造出許多時代產物,火車一進站,所有賣便當飲料的小販全部靠了過去,車窗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絕佳通路。
有趣的還在後頭,在上下學的時間,月台上人山人海的學生,只要教官沒看見,丟書包進窗子「佔位子」,先佔先贏。誰知道有人先丟進書包佔位子,結果書包不見了,位子上竟坐著別人,書包被丟到上方行李架還好,有的人書包又從窗口被丟到月台,這下子可慘了!
火車要開了怎麼辦?好心的人撿起來會再丟進來,如果沒有人撿,又聽到月台鈴聲大作,有人要急著從擁擠的車廂中殺出一條路去撿,可謂驚險萬分!
最有趣的莫過於維持月台秩序的教官,拿著被丟出去的書包,大喊「誰的書包在這裡,一個一百塊!」,這下子整排開窗的車窗,所有的〝人頭〞整齊劃一地探了出來,看那一個倒 霉的主角出場。最後在火車的汽笛一聲中,奏出謝幕曲,月台像「舞台」一樣謝幕了,等待另一班火車進場再次的上演,繽紛地落幕。如今普通車幾乎消失了,開窗的火車少之又少,這些有趣的故事成了遙遠的往事,全台只剩下七個火車站的月台,賣便當的小販依然追著冷氣客車的門口,一班又一班地搏命演出。
至於在火車裡面,那種置身其中看著車窗風景飛逝的感覺,給人許多不同的詮釋。從小孩子跪在座椅上看火車,到學生成群在車廂裡聊天、起哄(尤其火車過山洞的時候),還有情侶選擇一節人最少的車廂最偏僻的角落相依相偎,都成了真實人生的各種寫照。尤其是上頭的電扇咯咯作響,過去的普通車裡,最能咀嚼出一種鄉愁的「旅人心情」。在車廂的最後一節,總是有人會站在那裡看逝去的風景;在寂寥的車門旁,可以看見旅客在此地聊天、抽煙,尤其是收假放假日成群的阿兵哥們,還有一群胡天蓋地品味時尚流行的女學生;在打開的車窗旁,有人凝望著窗外神思,有人不知不覺地睡著,不論大家的姿態如何,火車載著大家駛向遠方,在這段短暫同行的路上,交會著你我人生不同的命運。
車站也好,月台也好,火車也好,這些舊時代鐵道旅行的劇本,有些今日仍在上演,有些則因時空環境的改變而被淡忘,有些更因新時代的來臨而有新的趣味加入。不變的也許是旅人的思緒,即使時代不同了,都能在不同的鐵道環境裡,品味出個人的旅行之趣。
過去的木造車站愈來愈少了,新式的水泥車站愈來愈多,舒服的冷氣,自動售票口,LED列車資訊顯示,留言黑板成了白板(有些車站早已不見了),便利的現代服務,取代了過去的一幕。連7-11便利商店都躋身車站其中,罐裝飲料人手一瓶,旅人們比以前顯得更加匆忙。不過,時代比以前更自由開放了,以前車站送別總得忍住滿眶的淚水,在背影離去時才潸然落下,現在學生情侶們手牽手,公然擁抱甚至接吻,旁人也見怪不怪。
現在的月台通道不是地下道就是天橋,木造天橋完全不見了,要跨越軌道的老車站少之又少,有些地下化大車站還有電扶梯通往月台。以前在上下學時幾乎所有各所中學的教官,都得到月台上維持秩序,現在穿草綠色的教官站在月台上,已經愈來愈少了。冷氣空調的電聯車,在西幹線完全取代了普通車,更別說自強、莒光和復興,那些月台上的小販早已消失,因為緊閉的車窗封閉了通路。
儘管今日車站的種種改變,教懷舊者早已尋不著昔日的痕跡,然而車站裡依然車水馬龍,人聲鼎沸,新的一代年輕人不正享受現代化車站的便利嗎?其實,今日是過去的將來,也是將來的過去,沒有人能抗拒時間的改變。所以,對車站縱有萬般情懷,都不如珍惜現在。那些古老的車站或許讓許多人留戀,但可千萬不要忽略了現有的車站,當它有一天也變成為古老的車站,在未來的某一天即將消失的一刻,才恍然驚覺眼前這一瞬間的可貴!
時代更替的巨輪無可阻擋,讓我們珍惜現今所有的車站吧。
鄉愁的城堡今日依然,只是新式的火車改變了原有的鄉愁。
鐵道旅行雜誌總編輯 蘇昭旭 2002年
在大台北長大的我,印象很深刻喔!!因為鐵路地下化的關係,南港到樹林這一段的地上舊車站全部消失,所以那些舊台北車站,板橋站,松山站,南港站,我都經歷過它們的"改版", 去基隆玩,也還記得五堵站那個很短的第一月台,現在高架化之後也不是以前的五堵站了…
我買了這本書真的很幸運,記憶被保留下來…
不只是車站呢,像那些復旦橋和光復北路地下道, 復北地下道等等,都因鐵路地下化一一被拆除或填平,也幸好古蹟保護意識抬頭,舊高雄車站才得以保留,否則像革命手段,先破壞再建設,古蹟肯定會被怪手拆光光….
這是殘酷的現實,只能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