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世界高速鐵路百科 內容摘要
第十八章 高鐵的經濟競爭力與發展趨勢
全球高鐵發展與對人類生活之改變
高鐵的速度競爭力 航空與汽車分庭抗禮
高鐵的市場競爭力 路網銜接與經濟效益
高鐵的環保競爭力 低碳排放的運輸工具
高鐵的觀光競爭力 外國人快速廉價旅行
整合運輸中心 高鐵 捷運 鐵道 機場四合一
高鐵的競爭力,不能只有靠高鐵自己單打獨鬥,仍然需要運輸路網的整合,讓不同長短旅次的旅客聚集轉乘,才能發揮最大效益。而航空與汽車,未必是競爭者,反而是合作對象。現在將高鐵、捷運、鐵道、機場四合一,成為整合運輸中心(Integral Transportation Center),是當今的國際趨勢。例如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機場車站,中國上海虹橋機場車站皆是很好的例子。
2000年德國漢諾威萬國博覽會,德國順勢推出最快的ICE3,並增設法蘭克福國際機場下面的火車站,整合高速鐵路與傳統鐵路兩種車站,整個德國高鐵的運輸路網,從法蘭克福放射出來。包含德航與華航,都曾推出買飛機票送高鐵票的優惠,例如想要到德國漢諾威或科隆,也許華航沒有直飛這兩個都市,但是透過飛機加高鐵,航空站下面接火車站,敝人親身使用過,速度甚至比轉機還快。法蘭克福國際機場,成為歐洲第一個成功的整合運輸中心,飛歐洲最佳航點,後續包含中國上海虹橋機場,巴黎戴高樂機場、倫敦希斯洛機場也都跟進。
2010年配合上海世博會開幕,上海虹橋車站朝整合運輸中心發展,除了高鐵、捷運、鐵道、機場四合一之外,還加入高速公路IC、長途客運巴士站與磁浮列車站,成了七合一的樞紐。尤其未來上海的磁浮列車,未來將連結浦東機場、虹橋機場、杭州機場三個大運輸點,虹橋居於中心點,可吸引更多飛機起降。上海虹橋車站,堪稱亞洲最佳的整合運輸中心。
回想1990年代,台灣提出亞太營運中心的口號,後來錯失時機,如今亞太營運中心的角色,已經被上海、香港等取代。如今放眼全球高鐵的車站規模,宛若國際機場的規劃,成為城市樞紐的新門戶,而交通部卻讓航空與高鐵各自為政,讓高鐵桃園站與國際機場分開。甚至高鐵桃園站因為航空限高,而採地下化車站興建模式。事實上,這種高鐵地下化車站,剛好符合整合運輸中心,蓋在國際機場下方,只是台灣把兩者距離拉開了,多花了成本不說,還得花更多錢蓋一條機場捷運,連結機場站與高鐵站,降低國家競爭力,怎麼不令人感到惋惜呢!
第二十章 未來20年 全球高鐵的變數與挑戰
人類為了追求鐵道速度的背後,究竟隱藏多少危機?高鐵速度成長是否與經濟成長成正比?高鐵的建設固然是好事,但是隨著地球環境與全球經濟的改變,許多國家對於開發高鐵,要求自制的聲音,已經陸續出現。包含發展最快速的中國高鐵在內,在2011年7月23日溫州高鐵事故發生之後,新路線建設趨緩,車速維持在300公里就好。這並非發展停滯,而是理性面對高鐵的價值與社會的代價,調整後再出發,絕對是一件好事。
高鐵榮景的基礎,其實建立在兩個根基上,一個是「經濟」,人們很有錢;另一個是「安全」,人們有信心。而這兩個根基一旦發生問題,高鐵榮景的基礎便立刻動搖。2011年日本東北太平洋大地震,與中國的溫州高鐵事故;而前者引發經濟問題,後者引發安全問題;不約而同地,都導致短期之內的高鐵必須減速。高鐵一旦減速卻不減價,它的競爭力便快速消失,與傳統鐵路無異。
未來20年,全球高鐵的變數與挑戰很多,一共有八個如圖所示。
影響經濟的根基有四個,貧富差距、人口老化、產業外移、糧食危機。
「貧富差距」不停地擴大,窮人變多,消費力降低;而「人口老化」,優待族群增加,社會勞動力下降,需求必然減少,造成供過於求;而「產業外移」,企業追求海外市場,中產階級的使用族群不再; 而「糧食危機」,全球人口暴增,產糧的土地不足,又受異常氣候干擾,所謂食衣住行育樂,連吃都吃不飽,行當然選擇低價,土地寧可去種田,怎麼可能去蓋高鐵?
另外,影響安全的根基有四個,極端氣候、天災地變、地層下陷、社會對立。極端氣候造成水災與雪災,高鐵無法通行,雪災阻斷高鐵,中國與歐洲都曾經歷過;同時極端氣候造成穀物歉收,也引發糧食危機。而天災地變頻繁,如同地震與颱風多,高鐵立刻減速停車。而台灣超抽地下水引發地層下陷,雖然還在可控制範圍,但是如果缺水與糧食危機有關,兩者勢必很難權衡。
而最後一個因素,全球的社會對立,與貧富差距有關,如佔領華爾街活動。有錢有權的人不必付出勞動,只要掌控好遊戲規則,可以不勞而獲,引發社會底層的人不滿。而高鐵含有富有階層的享受,不免引發恐怖攻擊的危機。包含英法歐洲之星,美國Acela,西班牙AVE,中國CRH,都要求旅客行李X光檢查與人身安檢,甚至有的要求記名才能搭高鐵。高鐵的便利性便蒙上陰影。
二十一世紀,高鐵的崇拜,需要理性的駐足與反省,這是全球化的趨勢。
第二十章 誠實面對 台灣高鐵的發展與困境
民國七十年,台鐵出版發展建築「超級鐵路」專題研究,是台灣高鐵最早的實質規劃開始,當時,全世界最成熟的高鐵系統,是日本新幹線,所謂的超級鐵路,就是日本新幹線,也就是後來的台灣高鐵。
同年1981年,法國TGV的營運也才剛剛起步,英國的HST還沒到成熟的階段,如果當時台灣就開始興建高鐵,有可能成為全世界第三,或第四個高鐵國家。而台灣在1980年代經濟起飛的榮景,台灣錢淹腳目,國民也有足夠的消費力,當時如果完成高鐵,對於台灣的經濟競爭力與國際地位,幫助實在太大了。
民國七十年,當時台灣規劃高鐵,是交給台鐵去研究,只要花844億9671萬元即可。不過,終究,台灣錯過了那個黃金時機,功虧一簣。後來台鐵主導權旁落,交通部委託學術體系與顧問公司去做,1991年行政院正式定案時,規劃出設站偏遠的路線,與民意背道而馳,投機客趁虛而入,面對土地價格飛漲,資金來源不足,所以又想出BOT的辦法改成民營。這樣輾轉多年,高鐵建設花費增加到4800億元,直到2007年1月5日通車,已經二十七年過去了。全世界擁有營運時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鐵國家,已經增加到二十二國,台灣是第二十三個加入全球高鐵俱樂部。而面對的是台商出走大陸,經濟榮景不再的困境。
臺灣高鐵通車以後,與台鐵分屬不同單位,創下全世界高鐵的首例。因為政策資源的不對等,留下競爭與合作的尷尬難題,尤其是不同鐵路公司,旅客服務一票到底,成為票證整合難題。而台灣高鐵在規劃階段留下的設站包袱,經濟發展黃金時機已過,運輸惡性競爭與價格戰,替代性的運具選擇多,都是未來的變數與挑戰。尤其是台灣沒有結合國際機場、高鐵、航空、巴士、捷運、鐵路,成為運具樞紐Integral Transportation Center,類似法蘭克福與上海虹橋的設計,運輸市場只限於國內,很難有拓展潛力。
經濟起飛時代的規劃, 經濟蕭條之後才通車,
錯過黃金發展的時機, 規劃不當與事後諸葛,
成為台灣高鐵發展過程的最大遺憾。
本書相關知識庫內容摘錄
我覺得高鐵主要功能在城際運輸和商務旅行(需快速),傳統鐵路則是城鄉之間的連繫,如果鄉村持續人口外流,又沒有觀光特色的話,那些鄉村小站的旅次會越來越少,對傳統鐵路就更不利了,所以除了要減少貧富差距之外,城鄉差距也是必須改善的課題,買在市郊的房子,然後以鐵路通勤,就可省下一大筆房貸,可是台灣人已經習慣買車和塞車,要回歸以往的大眾運輸習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說得好 很有經濟學概念 高時間成本的消費基礎
歡迎您來聽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