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鐵路與我-關於這本書的故事3

阿里山森林鐵道 景觀篇1.JPG - 我的絕版圖書著作

阿里山鐵路與我-關於這本書的故事

本文延續前一篇 

 阿里山鐵路與我-關於這本書的故事2

這幾篇散文,撰寫於公元2000年,發表於當年的這本書,

阿里山森林鐵道 景觀篇(1912-1999) 

這本書早已經絕版停售,只能在圖書館找到

再回首不勝唏噓,阿里山鐵路改變太多,昨日的美好只能成為回憶。

 

然而,我感覺很慶幸的是,走過滾滾紅塵,雖然傷痕累累,

我始終初心不變,莫忘一本初衷。

 莫忘一本初衷 永不放棄理想

原來人生走到終老時,最大的財富,不是功名利祿,

而是莫忘年輕純真之願,初心不忘,堅持走到最後。

 

火車在山的那一邊 

   在我的童年歲月裡,阿里山火車是只能看卻不能坐的夢想。每次聽到阿里山火車的氣笛聲,總是會想,什麼時候才能搭小火車上阿里山?高中的時代,偶而會利用星期日到校自修的機會,溜去北門修車場看阿里山火車,以填滿心中的渴望。然而民國七十二年的春天,我終於有一天突發奇想,何不循著童年遠足的方向,騎單車上阿里山去?於是我利用某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日,早上在學校看完書,午後就騎著單車沿著阿里山鐵路往竹崎方向去。原本我的想法是十分天真的, 以為公路會永遠和鐵路平行,只要不停地騎下去,就可以到阿里山去。然而,當我來到竹崎,鐵路越過一座橋(牛稠溪橋),從此消失在山的那一邊,而我和我的單車只能在橋的這端駐足,看著火車消失在鐵軌的盡頭。 

    火車進入山裡,它往哪裡去?從牛稠溪橋向東望去,一重又一重的青山,我想,火車大概會爬到那些山的後面去吧。我希望能有那麼一天,可以進入森林裡找尋消失的鐵道,可是,我只有單車沒有機車,這個夢想必須等待未來才能實現吧。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可以想像可以看見火車在森林裡行走的情景,而且令我有一股急切的衝動讓我想去尋找它,這樣的理由無他,只是緣自童年時期火車在山的那一邊,在山的裡面那種印象。最奇特的是,這個印象不是來自現實生活,而是來自「夢境」。 

   記得大約在十幾歲左右,我總是會夢見一些和火車有關奇怪的情境,不停地在夢中反覆上演。我想,或許是國小四年級那次遠足的後遺症吧。夢境開始是我從家裡和室榻榻米爬下來,穿過庭院那道木門,右轉朝東方走去(飄去)。東方的山黑壓壓地有些模糊,我的腳卻不停地爬高(飄高),有坡度,有小徑,最後眼前一亮在森林裡有一排貨車停在那裡,有點像是平甲車那類,有一些人,看不清楚是誰,彷彿他們也感受不到我的存在,因為沒有交談。不過,夢境最深刻的就是那種爬高的恐懼和壓力,還有夢境的最後,都是在找不到回家的路之下,恐懼地結束。 

這個夢境最詭異的地方就是會一直重演,內容大同小異,夢境迷路的恐懼總是令我感到害怕。於是,從小我常不禁去思考,如果真的朝東方的群山走去,我會看到那些東西?於是,兒時收藏的一張民國六十六年發行的嘉義縣地圖,是我國小時代第一個解答的工具。記得我國小時看到森林鐵路過竹崎之後,就開始爬高,那個獨立山鐵路轉好幾圈,當時我想地圖怎麼會這樣畫呢?於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相信只要往東方的山走去,一定會有一條鐵路在半山腰,只是藏在樹林裡,所以用肉眼看不到火車罷了。

蘇昭旭  阿里山森林鐵路  獨立山路線 - 台灣阿里山森林鐵道

   所以,這成了第二個我想親身目睹去解開的答案。 

初探阿里山鐵道 

   民國七十九年我大學畢業,就在我七月十六日即將服兵役入伍前幾天,我約了我高中同學,他特地從北港騎機車來到嘉義,我邀他往東方的青山進發,他搭載我第一次越過牛稠溪橋,沿著阿里山鐵路行走的丘陵腳下不停地往前衝,結果越過松腳,來到福建坪那一帶,騎到山坡上幾乎爬不上去了,才知道這裡根本沒路了。於是我和他只好再次退回牛稠溪橋,心中滿滿是疑惑和失望。當時的我在想,為什麼鐵路進了深山,卻沒有小路跟進去呢?當然今天的我已經知道,當年第一次的路其實也沒錯,只是不曉得獨立山就在左手邊,火車正在半山腰看我們呢!

   那次我們退回牛稠溪橋,改走122縣道,往瑞里方向進發,心中只是想利用入伍前遊玩一下吧。沒想到竟然無心插柳成蔭,在「一枝杉」那裡竟然碰上了阿里山鐵路的平交道,看到了火車,這令我真的太驚訝了!我們騎機車騎這麼久來到海拔九百多公尺的高度,火車竟也從另一座山彎繞上來與我們交會,讓我真的感到登山鐵道的驚奇與魅力。那天下午聽到山谷中火車的汽笛聲,從交力坪那邊傳響迴盪出來,火車就在竹林裡面走,我終於看到我夢中的畫面,是那麼令人振奮和感動! 

   民國八十年,服役中的我,也稍有經濟能力,我開始有計畫地用相機記錄阿里山鐵路沿線的點點滴滴。其實,我心裡也明白這種對鐵道的熱愛,不是別人所能理解與認同的,所以在這紀錄的年歲中,除了千山我獨行之外,我更深深感謝那些曾經陪伴我一同擁有阿里山鐵路的朋友。民國八十年初,我第一次從阿里山公路登上阿里山,看到燦爛奪目朝霞萬丈的日出;同年第一次經阿里山公路到奮起湖,初探木造蒸汽機車庫,並經由太和、豐山到瑞里,從竹崎返回嘉義;第一次沿著牛稠溪畔往山裡走,來到觀音瀑布,思索獨立山的位置,思考通往水社寮的山徑為什麼出現在這裡?再一次來到一枝杉眺望瑞里,第一次探訪「交力坪」車站,等候山谷中的氣笛聲何時響起?感謝有當年的朋友,陪我租機車帶著相機,重山峻嶺無畏雨淋日曬依然勇敢向前,讓我初識阿里山鐵路的記憶,十年往事依舊如新。 

   民國八十一年我退伍之後立刻考取研究所,對阿里山鐵路依舊熱情不減,只是功課壓力未能分心。地圖資訊的不足,是我最大的困擾之處,尤其阿里山鐵路已經淪為一天上下山各一班車,小站也皆不停靠,更增加探訪與研究的難度。我總是會站在鐵軌旁,思考前面這座是什麼山?旁邊這座又是什麼山?海拔有多高?路軌為什麼要這樣修築?為什麼要設這個隧道?是遷就地形或是降低坡度?繞過這座山對面又是什麼山?從軌道這裡可以看見那些景觀?從那些山又可以看見哪一段軌道?這點點滴滴的疑問,零零星星的解惑,在腦海中漸漸拼湊出部分的輪廓。然而關於森林鐵路沿線所經的山岳,所經的車站,其地理位置與鐵路發展的因果關係,依然得不到滿意的答案。 

    不過,還好從民國八十二年起,公共電視的「軌道傳奇」的製播,若干資訊的公開具有關鍵性的指引作用,尤其鐵道前輩張新裕和古仁榮的老照片,更令我如獲至寶。然而,更值得一提感謝的,是民國八十年洪致文寫的「阿里山森林鐵路紀行」,更使我許多疑難立刻明朗化,他的著作對全台灣的民眾而言,無非是最佳的指引。然而,也由於他不是在地人,無法以在地人的角度去看阿里山鐵路,看沿線的山岳及古道,以及看搭的興衰過往;用在地人的那種感情,去耐心解答阿里山鐵路沿線的風土人情,所以我心中的困惑,依然得靠自己去解答。 

   漸漸地,當我將親身走訪收集的資料逐一整理,我童年時期的疑惑也漸漸明朗了。其實在嘉義市看不到(清楚)阿里山的原因,北有四大王山系,南有隙頂山,這兩座海拔一千四百多公尺的山就擋住大部分的視野,更甭提後面的光崙山、大凍山和十字路山等將近兩千公尺的大山了,所以在嘉義市看不到塔山,然而天氣好時曙光初明,玉山主峰一帶卻清楚可以望見。   

    此外,如果朝竹崎東邊走去,阿里山鐵路會先經過佳人山下,進入樟腦寮、獨立山、梨園山和大坪山所圍成的C字形山谷,火車盤旋而上,不論在竹崎、樟腦寮一帶山區、獨立山,或122縣道都可以看到火車登山,走159縣道向東方群山進發也可以到奮起湖。這些童年的疑惑明朗了,彷彿這些求知的探索可以告一段落。然而,事實並沒有讓我對阿里山鐵路研究的心終止,反而我想更進一步去瞭解它全線所有的山岳、車站、車輛、人文典故等歷史。也許,好奇正是探索的第一步,而堅持更是探索完成的主要動力,我相信將這些資料整理完整與所有熱愛這條鐵路的人分享,比解答自己的疑惑更有意義。

本文延續 下一集  阿里山鐵路與我-關於這本書的故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