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高鐵衝擊的個案分析


 

2012  世界高速鐵路百科  第二十章

全球高鐵衝擊的個案分析一 

日本東北太平洋大地震之後    缺電減速    

    對於全球高鐵而言,這是一個很具教育意義的個案。

    2011311,日本不幸發生高達9級的東北太平洋大地震,引發海嘯摧毀沿海都市與鄉鎮。尤其是福島核能電廠因為冷卻系統故障,爐心溫度快速上升,引發輻射外洩危機,造成電廠必須停機。因此,地震發生後的三四個月,關東與東北地區,陷入前所未有的缺電危機。

    在地震發生以後,東北新幹線一段時間停駛,直到429才復駛。然而,復駛之後的東北新幹線,班次大減,速度也變得很慢。其中3月才剛通車,速度最快的Hayabusa,因為缺電緣故,必須節能運轉,行經福島仙台等災區路段,必須減速至時速144km/hHayabusa班次只有一天兩往返。以東京到仙台713.7公里來說,Hayabusa需要4小時10分,平均時速降低至174公里;Hayate需要4小時30分,平均時速降低至158公里。但是票價並沒有因此打折,反而因為供給減少,需求暴增,一位難求。但是對航空的競爭力,幾乎是降到零,趕時間的旅客多數搭飛機去了。直到2011年秋季以後,東北新幹線才恢復到時速300公里。

    這個個案的意義是,高速鐵路其實非常地脆弱,只要有天災地變,安全與能源問題,必定衝擊高鐵。但是同時期,傳統鐵路的運作,反而是正常的營運。有句話這麼說,愈精密的機器,只要條件與環境不對,愈是不堪一擊!

   對於盲目崇拜高鐵,而排斥傳統鐵路的決策者而言,這一刻,全世界大家都上了沉重的一課。

全球高鐵衝擊的個案分析二

花東線鐵路的雙線電氣化  速度至上 

      這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個案,速度至上是趨勢?還是迷思。

    過去二十世紀,由於速度至上的迷思,使得鐵路不停追求現代化,鐵道文化資產難以生存。台灣未來環島鐵路網都得鐵路電氣化,首先完成的花東線鐵路的雙線電氣化,全線高架的橋樑,宛若東部的高鐵一般。原始花東線鐵路,單線未電氣化的田園美景,將永不復返,南廻線也會緊追其後。廉價普通車的快速消失,收入不高的社會底層,失去廉價的交通工具,成為台灣鐵路M型化社會下,最典型的受害者。

    台灣廉價普通車的快速消失,變成昂貴的郵輪式列車,並不合乎社會公義。

    台灣各大都市車站,不是要地下化或就是要高架化,整個環島鐵路「高價化」改建工程,總經費近四千億元,已經近逼高鐵的建設預算。有識之士知道消除平交道,其實是藉口,其實是為建設而建設,還有牽涉到都市計劃變更,土地價值炒作才是重點。提高火車速度可以選擇鐵路電氣化,但是這並非唯一選項。2011年底,台灣全國總負債高達5.64兆元,我們債留子孫非常嚴重,還有必要為建設而建設嗎?

   

    台灣舊山線的鐵路蒸汽火車,只能由地方政府出錢,官方經營怎麼樣都辦不起來,執政者只想到ROT,趕快轉讓出去。花東線高架的橋樑,雖然速度至上,但是,花東的淳樸美景,特色卻不見了,我們需要這樣的花東線嗎?

     如果一個國家的鐵道文化涵養深厚,會明白鐵道發展有多元的面向,不會只有盲目地崇拜速度,例如日本、英國、德國、奧地利,即使擁有高速鐵路,但是保存鐵道依然不遺餘力,原始的蒸汽火車依然運行。

    誠然,交通工具是速度至上,但是不至於對鐵道文化視而不見,尤其是文化景觀。這也就是JR北海道與四國,擁有性能優越的傾斜式柴聯車,如261系、281系、2000系等等。他們並非沒錢投資雙線電氣化,只是如果鐵路運量有限,文化景觀重要,他們會寧可維持現狀,選用傾斜式柴聯車,與較佳的列車排點,一樣可以達到提昇速度的效果。而北海道根室本線的北國大地,與四國土讚線的吉野川峽谷,依然保有純淨的藍天。

 

全球高鐵衝擊的個案分析三 

高鐵列車與傳統火車消長  排擠效應   

    這是一個殘忍的個案,高鐵拉大了社會「貧富懸殊」的差距。

    在農業社會時代,鐵路是人民的遠行的腳。尤其是社會底層收入不高的族群,他們沒有私家汽車,也搭不起飛機,遠行唯一的選擇就是搭火車。現在人口眾多、貧富懸殊的中國與印度,仍然普遍存在這種情形。在台灣這樣的族群不多,而且還有便宜的汽車客運可以選擇。但是隨著貧富差距擴大,青貧的階層暴增,選擇便宜運輸工具的旅客,則是愈來愈多。

    不過當中國高鐵通車以後,世界速度最快、運輸里程最長、成長速度最快速的高鐵,成為中國國家榮耀的標竿。可以想見,為了提高使用率,鼓勵大家去搭乘高鐵,因此傳統火車的班次也就變少了,這樣的消長,排擠效應十分明顯。台灣也出現類似這種情形,為了增加高鐵競爭力,必須弱化傳統鐵路的運能,這就是政策資源的「排擠效應」。

     只不過,不是每個國民都想搭高鐵,也搭得起高鐵。因為這個社會還是有許多貧窮的人,他們的收入有限,時間成本不是那麼重要。傳統鐵路提供國民廉價的運輸方式,對於沒有汽車的人民來說,這是他們遠行的基本方式。有人曾經問我,為何中國春運時,排隊旅客塞爆車站,那些百姓為何不搭飛機與高鐵? 當傳統鐵路火車不夠或是減少,他們只是漏夜排隊去買票,也不會去搭乘高鐵。因為才不過搭一回,那是花掉他們一個月薪水的十分之ㄧ,甚至更高比例。

    當政策資源的「排擠效應」明顯,傳統的火車變得難以生存,老百姓的痛苦指數大增,高鐵原本是一項德政,竟成為擴大「貧富差距」的原罪。而台灣也有類似情形,台灣高鐵通車以後,台鐵配合交通部政策,區域鐵路捷運化,除了最貴的自強、太魯閣號以外,經濟的莒光速度不增反減,火車停靠站大增,竟愈開愈慢,西幹線復興號、普快消失。如果非搭長途火車不可,只有貴的可以選擇。

    假使表相的速度繁華,是以犧牲弱勢族群做為代價,這樣真的公平嗎? 

全球高鐵衝擊的個案分析四  

日本九州新幹線與肥薩線共存  並行不悖 

    這是一個相當發人深省,當頭棒喝的正面個案。

    日本鐵道文化涵養深厚,不會因為只有盲目崇拜速度,有了高速鐵路,就將古蹟鐵道廢除,而是賦予它觀光新生命。透過均衡化的路網規劃,九州新幹線與肥薩線,並行而不悖,其實就是最好的實例。

九州的肥薩線,是一條風景優美與具有多處古蹟的登山鐵道。當時最主要是為了聯結九州中部的八代,到南端的鹿兒島,故沿著球磨川修築鐵路,俗稱川線,經由人吉登山穿越險峻的矢岳高原,俗稱山線。從真幸通往矢岳隧道,有著日本鐵道三大窗景之一的遼闊視野,到達最高點540m高的「矢岳隧道」,經過最高的矢岳站,海拔536.9公尺,再下降到吉松,西元1909年全線通車。

不過,由於肥薩線地形與結構過於險峻,不利於貨物輸送,從八代經過出水、川內至鹿兒島的海線(今日鹿兒島本線)開通之後,這條鐵路即轉為保存鐵道,後來2004年九州新幹線通車,更是以開行觀光列車為主。當今日本肥薩線的觀光列車,一部「はゃとの風」行駛於鹿兒島至吉松,另一部觀光列車從吉松接續至人吉「いさぶろう」;在真幸站與大畑站各有兩次之字形折返,火車到達大畑站前一個大轉彎loop,從山頂可以先遙望下方即將通過的路線。再搭乘「SL人吉號」蒸汽火車,通過風光明媚的球摩川,從人吉接續到熊本。

如此搭乘三段肥薩線觀光列車,與九州新幹線來搭配,旅客剛好可以用一天時間,繞上南九州一圈,新幹線與肥薩線,沒有競爭,而是合作「雙贏」。

       由此可知,台灣高鐵通車,台灣其他的觀光鐵路與登山鐵路,竟然以安全為由,要求改建或廢除,面臨生存危機。關鍵不在高鐵,而在政策視野。

       原來,好的政策不是你輸我贏,而是共創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