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鐵道觀光發展的誠懇建議
由於新冠肺炎COVID-19的問題,國人短期內無法出國旅行,預估要到2022年的第一季,出國旅遊的禁令限制才可望解除。於是,這也讓台灣國內的鐵道觀光出現新契機,成為2021年國內旅遊發展的重點,以下是給台鐵發展鐵道觀光的誠懇建議。
蒸汽機車運行定期化
蒸汽機車運行定期化,是一種雙贏的操作策略,一方面創造鐵道旅運的話題,增加觀光營收;另一方面活化鐵道文化資產,因為蒸汽機車投入正常營運,就會不敷使用,為了維持妥善率,也會促進修復既有蒸汽機車,投入正常營運行列,形成正向循環。蒸汽機車運行定期化,不只是日本,其他如英國、德國與奧地利的蒸汽機車運用,都是如此,利用觀光營收來活化鐵道文化資產。
普通列車保存正常化
普通列車絕對不能廢,因為在策略上是得不償失的。普通列車對於南迴鐵路而言,它的班次一天一往返,對於台鐵千百次的列車運行,營收極小,一旦廢掉了,每人每公里1.1元的費率消失,上升到區間車每人每公里1.4元,台鐵能增加的營收也很有限。但是相對的損失很大,因為它代表最低費率的庶民火車被廢除,台灣典藏百年的鐵道記憶從此消失,日本媒體報導台灣最後昭和時代的鋼體客車即將全部毀滅,南迴線不值得再來。台灣環島鐵路網12/23電氣化完工通車,原本是喜事一件,如今大家卻用悲傷的心情,不願去面對12/23那天的來臨。
鐵道車站設置便民化
例如平溪線十分瀑布,遊人如織,因為不設站,遊客被迫走鐵路前往,十分瀑布早該設站。南迴線的多良站,風景殊勝,人山人海,卻因為列車不停靠,造成旅客只能開車前往觀光,多良站列車早該停靠。依據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的概念,這些龐大的觀光旅次需求,反而是車站開發,優化發展的重點。活化台灣國內的鐵道觀光,最重要的是運輸體系讓旅客方便上下車,便民的運輸政策,而非彩繪列車,或是追求美學,昂貴的觀光列車。
運輸鐵道旅次與觀光鐵道旅次定位不同:
運輸鐵道品質優化,是空調化,電氣化,雙軌化,立體化,
觀光鐵道品質優化,可以是列車豪華化,也可以是在地化,
在地化可以用蒸汽機車,柴聯車,柴油客車,普通車等等,
讓老車活化,資源活化,
老車活化找回民眾的認同與記憶,這不是買新車或豪華化所可以取代的。
台灣鐵道的發展側重了第一項,卻忽略了後面這一項資源,真的太可惜。
換言之,只有打破運輸鐵道本位主義發展的成見,
放下唯有速度與豪華的制約思維,
大海之低得以廣納百川,觀光鐵道才能夠全面化,
林鐵,糖鐵等多元鐵道體系也能納入,不是只有台鐵,高鐵,捷運的客題而已。
速度不快與列車不豪華,也能成就觀光鐵道賣點。
結論:
鐵道觀光發展,可以有兩個軸向:
一個是豪華列車,車票高價位提供精緻旅遊,重點在票箱營收。
一個是骨董列車,車票低價位找回記憶認同,重點在外部效益。
這兩個客群同時存在不同的年齡層,
前者是創新挑戰,後者是文化深耕,兩者可以並行而不悖。
鐵道觀光如好花長開,需要灌溉,而不是噴漆。
台灣鐵道的文化觀光,樸實無華勝過濃妝艷抹。
與其花費百萬妝點列車彩繪,不如找回純樸的原汁原味,
又何苦花大錢捨近求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