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鐵路古蹟車站精選

1990年代的台中車站 - 台灣鐵道之美(台鐵車站篇)

台灣鐵路 古蹟車站精選

日治時期台灣鐵路西部幹線,有七大經典建築古蹟大車站如下:

基隆站(拆除),台北車站(改建),新竹車站,台中車站,嘉義車站,台南車站,高雄車站。

扣除基隆站,以下針對六大車站: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車站,進行介紹: 

 

台北站 

路線別:縱貫線

起點距離:基隆起28.4公里 

設站年月:1891720 

車站等級:特等站 

所在縣市:台北市中山區 

月台數目:四個 

過去車站建築:1941年完工 

過去車站特色:建築為折衷主義風格,過去設有扇形車庫。 

現在車站建築:1989年完工 

現在車站特色:建築為台灣最早的鐵路地下化類型,最大型客運站。 

 早年的台北車站 - 台灣鐵道之美(台鐵車站篇) 

   台北站的起源非常的早,早在劉銘傳1887年鋪設台灣鐵道之初,第一階段從基隆到台北通車。第一代的台北車站,即是原設於1891年大稻埕的台北停車場,該車站為木造建築,如今幾乎已經不可考。1899年起,台灣總督府重修西部縱貫線,北部線(基隆到新竹)的路線改良,台北站於1901825日遷於現址,設淡水線鐵路,並且重建為一座磚造的德式建築,這是第二代台北車站,站前還有縱貫線鐵道之父,長谷川謹介的銅像,當時的站前大街就是今日的館前路,車站門口直通國立台灣博物館。

   1930年代以後,隨著昭和時期台灣人口的增加,原有的台北車站,已經不敷使用,必須拆除重建。於是第三代台北車站在1941年誕生,為折衷主義建築風格,車站外面有鐵道旅館,車站內月台眾多,為台灣最大的客貨運站,並設有扇形車庫,好不熱鬧。然而,不幸的事終於發生,1945年的台北大轟炸,台北車站成為美軍空襲目標,鐵道旅館遭到炸毀,站體與扇形車庫也受損,直到台灣光復才完全修復,但是鐵道旅館卻永成歷史。

   1945年台灣光復之後,台北火車站一直是台灣鐵道的龍頭指標,許多重要人物的大事,都少不了台北車站的故事背景。例如過去蔣經國總統,在每年除夕都會來到台北車站的月台,為除夕返鄉的遊子送別,1991年台灣第一位搭環島列車的總統李登輝,就是從台北車站搭車繞上台灣一圈。乃至於後來1997年淡水線捷運通車,2007年台灣高鐵通車,長官蒞臨剪綵的新聞背景,都是在台北車站。

   然而1980年代,隨著台北鐵路地下化工程的進行,民國77年淡水線停駛,車站陸續拆除,另建新台北車站如今日所見,民國7892日完工啟用。台北站是台鐵辦公大樓現今之所在地,為一地上五層地下四層之建築,更為台北市之地標,該建築為台灣最早的鐵路地下化類型,最大型客運專用站,共有四個月台。隨著2007年台灣高鐵通車,台北車站挪用兩個月台給高鐵使用,現今台北車站為台鐵、高鐵、捷運,三鐵共構之車站。 

 

BOX 台北火車站最重要轉乘路線 淡水線的小故事

淡水線鐵路是日本領台之後,第一條建設完成的鐵路,早在縱貫線正式通車前七年,1901825淡水線即已開始營業,同年1025日,與縱貫線台北桃園改線路段一起舉行全通式。這條支線鐵路的客運量,即使到了停駛之前,仍是勇居各支線之冠,在台灣鐵路史上,支線停駛幾乎都是「不敵公路競爭」,營運蕭條為由關閉,唯獨淡水線例外,所有的台北人,從停駛那天開始便期待它的重生,也就是今日的淡水線捷運。

這條長達21.2公里的支線鐵路,從台北至淡水,沿途共設有雙連、圓山、劍潭、士林、石牌、王家廟、北投、忠義、關渡、竹圍十站,其中王家廟與忠義為招呼站。後來為了滿足新北投地區泡湯的觀光需求,1916年北投站還分歧一條長1.2公里的新北投支線到新北投站,純粹辦客運,可謂台灣第一條觀光鐵路支線。在民國七十七年淡水線停駛之後,八十六年以淡水捷運復出時,捷運線幾乎沿著原有的路徑,原車站站名都獲得保留,唯獨王家廟取消,卻有更多新的淡水捷運站名,加入這條歷史記憶的軌跡之中。

對大台北都會區而言,淡水線譜寫了近八十七年的營運歲月,印烙在眾多台北人的記憶裡,與許多人年輕時的求學歲月共同成長。尤其沿線許多木造車站、臂木式號誌、以及電氣路牌的交接方式,以今日而言,都是值得保留的鐵路瑰寶,只可惜當時尚未有鐵道文化保存觀念,所以除了新北投車站已經被留下來之外,如今已經無處可尋矣。

今日當火車跨越基隆河時,望見圓山大飯店;行經關渡竹圍間,望見關渡大橋與觀音山的落日,都成為淡水線鐵路美麗的永恆印記。至今許多人依然記得,淡水線火車駛過關渡大橋前,那淡水河畔難忘的一襲艷影。 

 

新竹站 

路線別:縱貫線 

起點距離:基隆起106.4公里 

設站年月:18931030 

車站等級:一等站 

所在縣市:新竹市 

月台數目:三個 

車站建築:1913年完工 

車站特色:建築為浪漫的古典樣式風格,過去設有扇形車庫。 

   註:為今日台灣最後日治時期車站建築,保存並營運最完整者。 

新竹火車站的黃昏 - 台灣鐵道之美(台鐵車站篇) 

   新竹站原於1893年,清代從基隆經台北到新竹的鐵路,當時往南之終點,初設於枕頭山下,為第一代車站,如今已經不可考。1899年起台灣總督府重修西部縱貫線,改遷至現址,1899年至1908年重修西部縱貫線完工後,1913年重建今日浪漫的古典樣式風格,為第二代車站,類似「巴洛克風格」尖塔之古典站房,盔甲式鐘塔上方有四面時鐘和牛眼窗為其特徵,目前該建築經過文化部整修,並定為國定古蹟。

   新竹站在過去日治時期,設有蒸汽機關區,也就是俗稱的扇形車庫與轉車台,為台灣西幹線五大扇形車庫之一,只可惜於民國七十幾年遭到拆除。過去新竹站北邊有新竹貨運站,並有新竹空軍基地支線,如今已經消失,而且新竹站分歧有內灣線鐵路,過去設有內灣小月台,如今也隨著車站月台增建,與六家線通車而改變。新竹站前設有圓環,保存台灣日治時期車站的風貌,十分的完整,最為珍貴。

   由於台灣各大都會區,都爭相追逐鐵路高架與地下化,以致於原有的車站古蹟,被迫退役或是拆除,新竹車站碩果僅存,為今日台灣最後日治時期車站建築,原址保存並維持營運最完整者的火車站。由於台灣各大都會區,都爭相追逐鐵路高架與地下化,以致於原有的車站古蹟,被迫退役或是拆除,新竹車站碩果僅存,為今日台灣最後日治時期車站建築,原址保存並維持營運最完整者的火車站,新竹站並且與東京站締結姊妹火車站。 

 新竹火車站  締結姊妹車站儀式 - 台灣鐵道之美(台鐵車站篇) 

BOX 新竹火車站最重要轉乘路線 內灣線的小故事

   民國3611月,政府為了發展竹東地方的工業,從新竹修築鐵路至竹東,以運輸水泥、玻璃、木材及茶葉等物資,這條鐵路即是內灣線的由來。民國3912月鐵道延伸至合興,以配合石灰石開採,民國40年,更為了輸出尖石山區的木材及煤礦等天然資源,又開通至內灣,整條內灣線才大致底定。然而,不同於歷史悠久的平溪線和集集線,內灣線是台鐵現今三條支線中唯一戰後興建者。但三者皆是從產業鐵道逐步轉型為觀光,而內灣線卻長年保持產業運輸與客運並重,這也是它持續存活的重要原因。

   內灣線以新竹站為起點,全長有27.9公里,最大坡度千分之二十五,最小曲線半徑190公尺,沿線共設有九個車站;最初設竹中、竹東、橫山、九讚頭、合興、內灣等站,其中竹東站落成於民國39年為最早,其餘次年才完工。民國51年及59年再增設南河及上員兩站。如今只剩合興站仍保有當年的站房,竹東、竹中、九讚頭、內灣站房皆經改造,而橫山、南河及上員三站則只留下月台而已,在民國90年底,在竹中、竹東間增設榮華站,為現行客運支線車站最多者。

   過去內灣線曾以一部柴油機車、兩節客車廂作為客運,在民國8712月之後,一律以現今的DR1000型空調柴油客車行駛。民國9069內灣線彩繪客車啟用,每日有十四班往返,班次密度僅次於平溪線,車行約50分鐘。最早一班於新竹5:55出發,末班車於晚上22:19從內灣開回新竹。民國9631起,隨著台灣高速鐵路接駁的六家線施工,停駛新竹竹東之間,改由新竹客運負責公路接駁。民國1001111全線恢復通車,而從竹中到新竹之間,也變更名稱為六家線。

 

 內灣線 昔日內灣站軌道 - 台灣鐵道之美(台鐵支線)

 

台中站 

路線別:山線 

起點距離:基隆起193.3公里 

設站年月:1905515 

車站等級:特等站 

所在縣市:台中市 

月台數目:三個 

過去車站建築:1917年完工 

過去車站特色:建築為浪漫的古典樣式,赤煉瓦辰野風格,鐵路高架後退役。 

現在車站建築:2016年完工 

現在車站特色:建築為鐵路高架化類型,屋頂最高,最大型的台鐵高架客運火車站。  

 2005年之後整修更新的台中車站 - 台灣鐵道之美(台鐵車站篇)

  1899年起台灣總督府重修西部縱貫線,台中站的設置,是來自南部線(台中到打狗)的通車,1905515日台中驛正式設立,為第一代車站,北往豐原,南至大肚(王田)開始營業。1908420日北部線(台中到基隆)完工,1024日縱貫線全線通車,台灣總督府重更在台中公園舉行通車典禮。更奠定台中驛,為台灣中部火車站之首的地位。

   1917321日新造台中車站落成啟用迄今,為第二代車站。這一座古典精緻的紅磚建築,為浪漫的古典樣式,辰野風的赤煉瓦(日文たつのしき けんちく)磚造建築,最具代表性者為日本的東京火車站。台中驛用紅磚與灰白色系飾帶相間,以及皇冠一般的塔樓設計,車站正面的雕刻裝飾,為台灣的水果。台中車站與舊台大醫院本部、總統府,台灣菸酒公賣局,紅樓戲院,並稱台灣五大辰野風建築。目前該建築經過文化部整修完成,並定為國定古蹟。

   隨著一戰的爆發,台灣的貨物出口激增,火車來不及輸運貨物,台灣爆發「滯貨事件」,1917年當時滯貨事件的主角,就是發生在台中。民間企業抱怨山線的運輸能力有現,形成運輸的瓶頸,於是1919年海線開工,1922年海線完工通車,取代山線為縱貫線,台中站的火車班次減少,一度危及台中站的地位。後來台中仕紳二度去台灣總督府抗議,從1925510日起改點長途客運恢復走山線,貨運走海線,台中站的地位,終於又恢復回來。

   台灣光復之後,為提升台中的運量,進行山線雙軌化工程,19876月完成豐原成功間雙軌化,19989月山線鐵路雙軌工程完工啟用,以應付日益成長的台中旅運需求。至今2020年,台中站依然是台灣中部最重要的車站,與台北高雄並列特等站。

   然而,隨著2016年,台中鐵路高架化完工啟用,該建築已經定為國定古蹟,所以暫時停用並未拆除,目前為閒置空間。新的台中車站為最大型的高架客運站,為第三代火車站,也是台鐵目前屋頂最高的火車站。

 

 2016年10月16日啟用的高架台中車站 - 台灣鐵道之美(台鐵車站篇)

BOX 最像台中火車站的辰野風建築 日本的東京火車站

   台灣每年有許多遊客會去日本東京,卻未必知道東京火車站的長相。因為對許多人而言,是搭地下鐵或JR線在東京車站內轉車,車站予人的印象只是人潮眾多,四通八達,路線複雜,眼花撩亂,以及月台的鐵道,如此匆匆一瞥而已,車站建築卻無緣一見。

   其實丸之內口的東京火車站,與台灣的總統府,台中火車站,都是辰野金吾所設計的「赤煉瓦」紅磚建築它完工於19141220日,但是它經歷192391,關東大地震的局部損壞,與19455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空襲破壞,車站兩旁為塔樓,原本為圓形屋頂,也因此被修復成八角狀屋頂。為了恢復東京火車站的原貌,從20075月開始至2012年完工,兩旁的塔樓恢復成原貌。火車站中間為大廳,兩旁的塔樓內部,挑高的空間宛若宮殿一般。車站裡面有塔樓形狀的郵筒與蓋章處,以及C62的蒸汽火車動輪廣場,是遊覽東京不可不看的重要景點。

   然而有趣的是,在國內缺乏鐵道建築學的認知之下,總認為塔樓相似都是一樣的。所以東京車站在2015212日,與台灣新竹火車站的締結姊妹車站,其實真正應該締結姊妹車站的對象,應該是台中火車站。而締結的當時,台中火車站尚未退役停用,留下他晚年未受重視的辛酸與委屈。

 

 

嘉義站

路線別:縱貫線 

起點距離:基隆起291.8公里 

設站年月:1902420 

車站等級:一等站 

所在縣市:嘉義市 

月台數目:兩個 

過去車站建築:1933年完工 

過去車站特色:建築為折衷主義風格,過去設有扇形車庫。 

   註:為台灣唯一林鐵、糖鐵、台鐵,三鐵共構的火車站。 

 嘉義火車站 - 台灣鐵道之美(台鐵車站篇)

    從過去迄今,嘉義站始終是縱貫線上極重要的一站,為典型的客貨運站。嘉義站的設置,是來自南部線(嘉義到打狗)的通車,1902420日設嘉義驛,為第一代車站。隨著1912年阿里山鐵路的通車,以及後來嘉義到北港台糖鐵路的通車,前站接阿里山鐵路,後站連接台糖鐵路,嘉義車站為台灣唯一林鐵(762mm軌距)、糖鐵(762mm軌距)、台鐵(1067mm軌距),三鐵共構的火車站。今日的嘉義火車站,為1933年完工,折衷主義風格的建築,屬於昭和時期流行的建築結構,與台南站及台北站都是同類型的車站。過去站前設有圓環,如今已經完全改變。

   儘管嘉義火車站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好景不常,嘉義後站原銜接糖鐵北港線,19828月停駛,這裡是台糖最後的定期客運線,從此走入歷史。嘉義站過去日治時期設有蒸汽機關區,也就是俗稱的扇形車庫與轉車台,於民國83年遭到拆除,也是第四座被拆除的扇形車庫,最後台鐵只剩彰化扇形車庫一座。原本放在嘉義扇形車庫的蒸汽機車,被迫遷走,其中一部CK1011998年復活。由於台灣各大都會區,爭相追逐鐵路高架與地下化,嘉義車站也不例外,未來嘉義鐵路高架化完工,原有的車站將退役或拆除,阿里山鐵路也將被迫斷軌,失去轉運功能,令人不勝唏噓。

     談到嘉義車站,一定會談到嘉義很特別的一站,北回歸線站,就在嘉義站的下一站。北回歸線穿越台灣嘉義和花蓮兩縣,由於分隔亞熱帶和熱帶。該站原於1908年台灣總督府慶祝縱貫線全線通車,108日設北回歸線標,193721日復設信號場,即號誌站之意。由於該站有兩條支線,往東銜接至嘉義市中油溶劑廠,往市區支線長7.2公里,並且連結嘉義水上機場支線,該機場為日治時期重要的空軍基地,戰後為高志航空軍第四大隊所駐紮,今日為中華民國空軍F16戰機的基地。但是不幸的事,後來水上機場支線遭到拆除,這條中油支線,如今便成了嘉油鐵馬道。 

 日本大井川鐵道造訪北門 - 台灣阿里山森林鐵道

BOX 嘉義火車站最重要轉乘路線 阿里山鐵路的小故事

   阿里山森林鐵道是台灣的全國文化景觀,也是嘉義最重要的觀光鐵道資源與文化資產。1912年阿里山森林鐵道通車初期,純粹以運木材為主。1918年起應沿線居民的需要,除運載原木與貨品以外,並以貨車改造代替客車提供旅客便乘,這是阿里山鐵路客運的開始。1920年更由殖產局嘉義出張所,亦即今日林務局嘉義林管處北門修理工廠,開始建造客車,並增開客貨混合列車兼營客運,運送旅客及民生物資,使原本為伐木興建的鐵路,更肩負了山地與平地間交通的功能。

   1920年營林局取銷,改立殖產局營林所,並正式辦理客運混合列車,阿里山森林鐵道的營運作業,就此步入正軌。昭和十年,台灣阿里山最優良的林材,輸出至靖國神社作為建材;復因阿里山鐵路的風景優美,昭和年間,大量日本內地的遊客絡繹前來,成為日治時期台灣鐵道旅行的首要景點。簡單來說,阿里山鐵路為了適應森林鐵路,與登山鐵路兩種特殊的環境,阿里山森林鐵路具備幾項罕見的特色,分別為:()傘型齒輪直立式汽缸蒸氣火車,()獨立山螺旋登山路段,()之字形登山鐵路(俗稱阿里山火車碰壁)()海拔落差大,從平地至高山歷經熱帶林、暖帶林、溫帶林三種林相,終至行駛於雲海之上,()亞洲最高的窄軌登山鐵道,超越印度大吉嶺DHR,也是最長的762mm窄軌登山鐵道。因為這些特色造就了觀光資源,使阿里山鐵路可以順利從林業轉型為觀光。

   相較之下,由於開發技術的不同,1915年採用伏地索道的八仙山森林鐵路,1924年起採用堀田式索道的羅東太平山與便沒有如此幸運,在風災吹襲之後受損後,一一走入歷史。阿里山森林鐵道能夠穿越百年,存活至今,值得大家好好的珍惜!

  

台南站

路線別:縱貫線 

起點距離:基隆起353.2公里 

設站年月:1900515 

車站等級:一等站 

所在縣市:台南市 

月台數目:兩個 

過去車站建築:1936年完工啟用 

過去車站特色:建築為折衷主義風格。 

   註:為台灣鐵路現存唯一,二樓設有鐵路餐廳與旅館的火車站。 

 台南火車站 - 台灣鐵道之美(台鐵車站篇)

  台南站的設置,是來自南部線(嘉義到打狗)的通車,1900515日設置台南驛,這是第一代的台南火車站。今日的台南火車站,為1933年完工的第二代火車站,折衷主義風格的建築,屬於昭和時期所流行的建築結構,與嘉義站及台北站都是同類型的車站,這種建築挑高上層的空間,為台灣鐵路現存唯一,二樓設有鐵路餐廳與旅館的火車站,十分地珍貴。同類型的折衷主義風格火車站,包含北海道小樽站,東京的上野站,以及神戶站,還有同為日本所統治時期興建的大連站。

        日治時期台南站前設有圓環,如今依然完整保存。19981218日,臺南火車站被公告指定為「省定古蹟」,但不到兩個星期,臺灣省政府就被廢掉了,成為行政院的派出機關。其後根據2000年修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這座臺南市唯一的省定古蹟,升格為國定古蹟。未來台南鐵路地下化工程,原有的火車站將退役,未來的命運未卜。

   台南站基本功能上與嘉義站相同,都是客貨運站,有龐大的編組股道,在明治時期縱貫線通車時,設有第一代轉車台於車站的南側,以提供從台北到台南的蒸汽機關車掉頭。隨著台灣鐵路的機關車場度增長,原有的轉車台不敷使用,所以在大正年間,增設第二代轉車台於北側,直到民國七十幾年因為鐵路電氣化而拆除。2020年,這兩個日治時期的轉車台,卻因為台南鐵路地下化工程而出土,如今跑文資程序,正計劃保留中。

   台南後站正對著大學路,後面即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校區內停BK24蒸汽火車,訴說成大與台鐵長年建教合作的關係,創造出許多台鐵的高階主管,出身成大的故事,如前台鐵局長陳德沛就是經典實例。而車站與大學僅一路之隔,火車進站時即可從車窗望見大學校名的建築,也是台南站獨有的風光。

   談到台南車站,一定會談到很特別的兩個車站,東門站與南台南站。東門站起源於昭和6年(1931)在台南市東門路平交道旁,設「東門町」汽油客車停車場,此站銜接仁德糖廠的五分車車站,作為上下班通勤通學的接駁站。二次大戰時因缺乏汽油,一度停駛汽油客車,以普通客車代替,民國4171日東門站恢復使用汽油車,後來改柴油客車,蒸汽火車拉普通車停靠,民國七十幾年之後停用。現今東門路有跨線的陸橋,平交道已用鐵軌柵封起來,在新樓醫院旁,猶可見當年汽油客車低矮的月台,和火車的加水塔骨架呢!如今隨著台南鐵路地下化工程,東門站會遺址會拆除,十分的可惜!

    而「南台南站」之於台南,猶如「北回歸線站」之於嘉義,都在該都市主要車站南方,管制通往機場的支線。原址前方日據時期為「試驗所前」站,設站時間約在大戰爆發後1942年至1943年間,以供給一空(機場)和二空(空軍補給總庫)之用,1944年至1945年遭美軍炸毀。民國39年應空軍要求重建該站,民國4031日復設南台南貨運站,南台南站站房古樸典雅,門前老榕綠蔭,和北回歸線站一樣,其實在過去早晚都有普通車停靠,供員工上下班,並非完全沒有客運,後來逐步沒落停駛。當年台南一空的機場支線,也正是今日為中華民國空軍IDF戰機的台南空軍基地。

   如今,然而隨著台南鐵路地下化工程的進行,南台南站未來也將恢復為區間車的停靠站,真的是滄海桑田,物換星移。 

 

BOX 台南火車站 二樓餐廳的小故事

  1933年完工的第二代的台南火車站,二樓有個餐廳。當時旅客穿越寬闊的火車站門廊,進入大廳,售票處位在中央,兩旁為入口;後來則將售票處改到左後方,大廳更為寬敞。主要候車室位在南側,北側有另一小候車室。一樓原有行李寄放室、旅客服務處、公共電話室及男女廁所。

   火車站大廳之上全部挑空,1樓大廳有樓梯可上至位在候車室2樓的鐵道旅館及餐廳。鐵道旅館有9個房間,其中2間為套房,並有酒家、圍棋室及更衣室等;直到民國50年代中期,市區的觀光飯店尚未蓬勃興建,鐵道旅館都還是旅客的首選,包括主演《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影星凌波,到臺南宣傳時都還曾入宿,造成轟動。

   不過,車站附近由旅日華僑「珍珠大王」鄭旺及鄭添根兄弟興建的臺南大飯店,於19641129日開幕,成為南台灣第一家國際觀光飯店,直接威脅鐵道旅館的生存,次年宣告停業。法界耆宿謝碧連律師數月之前以99歲耆齡仙逝,今年亦已80高齡的黃正彥律師撰文回憶,他1966年加入臺南律師公會,3年後參與會務,每次理監事開會都選在火車站2樓鐵路餐廳,他資歷最淺,因此擔任記錄多年。不過,由於價格偏高,經營缺乏創新與彈性,鐵路餐廳不敵站外眾多同業餐廳的競爭,台南火車站的餐廳,終在1985年停業。

 

高雄站

路線別:縱貫線 

起點距離:基隆起399.8公里 

設站年月:19001129 

車站等級:特等站 

所在縣市:高雄市 

月台數目:兩個 

過去車站建築:1941年完工啟用 

過去車站特色:建築為帝冠式風格,昔日設有扇形車庫。 

現在車站建築:201895日完工啟用 

現在車站特色:建築為鐵路地下化類型,大型客運站。 

 昔日高雄火車站 - 台灣鐵道之美(台鐵車站篇)

   最早高雄站的設置,是源起南部線(台南到打狗)的通車,19001129日,在現在的哈瑪星,設置高雄港站,這是屬於第一代的高雄車站。1930年代以後,隨著昭和時期台灣人口的增加,以及南進政策的推行,高雄港站將以貨運為主,原有的高雄車站,必須重建並遷移至建國路現址,於是第二代高雄車站在1941年誕生,為帝冠式建築風格,這也是台灣鐵道唯一的一座帝冠式建築風格車站,十分的珍貴。

   1941年起的高雄站,為南台灣最大的客貨運站,有五個月台,其營運包含縱貫線與屏東線的到發,以及高雄臨港線的貨運輸送,好不熱鬧。然而,1944年至1945年的轟炸,高雄港車站成為美軍空襲目標,當時站體與扇形車庫受損,還好高雄車站卻逃過一劫。隨著2003年起的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啟動,舊高雄車站進行遷移,便成臨時的展覽館,並設置臨時火車站。15年之後,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全新的高雄火車站,屬於第三代的高雄車站,於201895日完工啟用,有兩個月台,為鐵路地下化類型的大型客運站,車站並且與高雄捷運共構。

談到高雄站,一定會想起第一代高雄港站與高雄臨港線的故事,早在西部縱貫線鐵路興建之初,幾部火車頭經由船運抵高雄港,由南往北進行築路工程。19001129「打狗」停車場開始營運,即是今日的高雄港站,當時車站連接碼頭的鐵路,即揭開高雄臨港線的序幕,起始年代僅次於基隆臨港線,幾經歷年演變擴充,而有今日的規模。日據後期,隨著南進政策發展,縱貫線的終點開始遷移,1941年另建客運用高雄站於今日現址,然而高雄港站仍是屏東線的起點,並轉變以貨運為主。從今日鼓山站往南行至高雄港站為舊縱貫線,往東行至高雄站為新縱貫線,與高雄港站至高雄站間的屏東線,恰好形成一個「三角線」。

過去高雄臨港線僅以貨物運輸為主,客運就只有13號碼頭的登陸線,負責從澎湖、金門休假回台的官兵運輸與軍需品的運送,還有來往於高雄港-高雄、前鎮-高雄的台鐵員工晨昏通勤客車,幾乎不辦客運。民國83年夏天,交通大學鐵道研究會舉辦了一次高雄臨港環線參觀活動,第一次有客運火車進入第二臨港線,雖然成為臨港線觀光客運的敲門磚,但是並未成為常態!民國8822728日兩天,與鐵道文化協會聯合舉辦「火車遊港,圓一個高雄夢」的活動,試辦當時一天有三班列車,班班客滿,民眾給予肯定的熱烈迴響。

有鑑於此,民國90年元宵節全國燈會之時,高雄市政府再度於902314日舉辦「火車遙遊」活動,每日五班(白天三班、晚上二班),更造就座無虛席的盛況,臨港線愛河橋更被妝點的美輪美奐。緊接著民國91的元宵節行駛港都搖擺火車,配合新光站渡輪觀光美麗的高雄港夜景,人山人海的盛況,充分顯現民眾的認同和讚賞。到了民國92年,由於歷年來元宵燈節總是一票難求,也驗證了高雄臨港線有發展客運的潛力,同年32起固定以三節編組DR2900型柴聯車,用嘟嘟火車(DoDo Train)的名義行駛,開啟台灣鐵路臨港線定期觀光客運的歷史新頁。。直到民國9533日停駛。民國97119日,高雄港站最後一班車走完,高雄臨港線正式走歷史。

 

高雄臨港線 - 台灣鐵道之美(台鐵支線) 

BOX 高雄臨港線溫馨的小故事

   對於高雄臨港線而言,載送雜糧的穀物列車是最熟悉不過的,因為每天都會有許多穀物列車從港口運送雜糧通往食品加工廠。每當這些雜糧列車裝載玉米、黃豆開始,難免就會掉一些在火車的車頂上,所以就會有一大群鴿子、麻雀跟著火車跑,成為火車地上跑,鳥兒天上飛的奇觀。 許多居住在港區哈瑪星附近的人家,在民國四五十年台灣經濟不富裕的年代,跑到鐵路旁撿拾火車所掉落的雜糧,是常有的事。以前有一個孝順的小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就會固定將書包裡的書拿出,提著空書包到鐵路邊,和鴿子一樣再地上檢拾雜糧,到了晚餐時間,再把今日的「豐收」呈送給媽媽,讓媽媽今晚可以煮一頓讓全家人溫飽的「五穀雜糧飯」……

   不少台鐵員工知道了這種情形,甚至故意掉落一些雜糧在軌道上,讓鐵道沿線的居民去撿,今日你我皆富足溫飽,能否體會以前那種三餐不繼,卻充滿人情的點滴溫馨。

 

相關延伸閱讀與參考文獻 

台灣鐵道經典之旅 環島鐵路篇  

台灣鐵道經典之旅 地方鐵路篇        

台灣鐵路車站大觀  

4 台灣鐵道觀光系列 - 我的圖書著作資料

文化保存是觀念,文資法是底線

鐵道文化的核心價值是感恩與傳承 

台灣需要鐵路的文資專章  ,以因應未來更多關於蒸汽機車的動態保存,

鐵路車站,橋梁,隧道等建築,路線古蹟的保存,與活化再利用。

鄭部長的這句話: 文化保存是觀念,文資法是底線,這句話說得太好,實在再同意不過了!

 資訊來源  文化部部長: 鄭麗君

每年九月的第三個周末是「全國古蹟日」,緣起於1982年法國頒佈《地方文化分權法》,明確規範︰「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不單只是國家,從各級政府、協會組織,到每位國民都有責任和義務要保護和熱愛自己的文化遺產。」 

然而近日卻不斷看到對於文資法及文資政策誤解式的發言,尤其是部分地方首長將文資以「麻煩」視之。身為文化部長,看到這樣的謬誤流傳,深感憂慮。「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但盼各界能正視台灣需要系統性進行文化資產治理之必要。 

首先我必須要指出,「文化保存是觀念,文資法是底線」。一座國際城市要如倫敦、阿姆斯特丹或京都,帶著自己的文化識別永續發展,主政者就必須具備「文化亦發展、文化即發展」的前瞻視野,擬定通盤政策,並以法律為工具,佈建專業組織,創造歷史文化與生活空間的整體營造。文化資產保存法,即在都市計畫中,設立規範,使經專業審查程序後指定、具文化價值的有形文化資產(泛稱的「古蹟」),能夠被保存下來。 

只要依照法律規範,文資所有人仍可自由決定文資的用途。而且,為了避免私有文化資產的所有人,為了社會公益承受過高個人負擔,文資法在稅賦上進行減免、創造容積移轉等市場性獎勵,政府也編列預算,補助私有文資的修復再利用。文資法去年修法後,三十七項子法也已上路,除了增加更多的公民參與,也加強私有文資所有權人保障,將之扭曲為「違憲」,對現代空間治理恐有誤會。協調社會公私益自屬不易,但地方官員若帶著此種誤會,以致將文資視為「麻煩」,實在讓人無比擔心。至於非都會區,若容積移轉政策誘因不足,全國文化會議也已凝聚將再進一步創設補充制度之共識。 

文化部當然理解地方政府第一線承擔文化資產保存的壓力,面對社會期盼政府積積極進行文資保存,我們很高興看到,近年來,無論是六都的臺中、臺南、高雄,甚至是地方財源人力有限的屏東,首長都願意進行組織調整,成立正式編制的文資專責機關。而去年起,因應新版文資法,文化部也主動提出專案補助,盼協助地方再增設公務人力以外之文資專業服務中心,除臺北市等二個縣市外,預計今年底前皆將成立。 

臺灣的文資保存起步較晚,文資保存往往仰賴公民社會以個案搶救為之,然而指定之後,臺灣需要系統性保存的長期工作,這是各級政府無可迴避的責任!我們不能繼續遺棄文資,任由歷史文化記憶不斷流失。為了讓文資回到人民的生活,文化部今年已達成文資經費倍增,亦將文資預算納入前瞻建設計劃,並推動整體文化空間治理的「再造歷史現場」,也在「部部都是文化部」的理念下,展開跨部會合作,協調各機關重視自有文資。我們更盼與地方政府攜手合作,共同珍惜世代相傳的文化資產,創造獨特的的臺灣文化地景。

 

相關延伸閱讀

 

台灣鐵路特色車站精選 

台灣鐵路古蹟車站精選

台灣鐵路木造車站精選

      臺灣鐵路車站大觀 - 我的圖書著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