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沒有自主性的軌道產業技術

北迴線 EMU100型電聯車  崇德清水斷崖 東望太平洋 - 台灣鐵道之美(台鐵環島路網)

台灣沒有發展自主性的軌道產業技術  才是問題的關鍵

前瞻計畫花了8800億元,大興土木的軌道建設,其政策空洞的關鍵,

在於長久以來,台灣沒有自主性的軌道產業技術,

軌道預算再多,只是進入外商與營造業者手裡,

目前政府的前瞻計畫,對於未來軌道人才培育,軌道產業技術教育,

增加年輕人的就業能力,完全沒有著墨,

這也是我最感到憂心的地方。

整合技術規格、人才 擺脫「軌道殖民地」悲情

 

軌道產業技術教育不能偏廢,所以我花了一生的時間製作工具書,

世界鐵道與火車百科      世界捷運與輕軌百科     

 

2017年5月號《遠見雜誌》 《遠見雜誌》第371期  

https://www.gvm.com.tw/Boardcontent_33067.html?utm_source=FB&utm_medium=Boardcontent&utm_campaign=20170523# 

「我想問一個關鍵問題,台北捷運花了納稅人7000億元來蓋,到底幫了本土產業什麼?」 

這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在一場公開場合談到讓台灣人引以為傲的台北捷運時,毫不留情潑下的冷水。

     然而,柯P這一番話聽起來雖然刺耳,但卻也很寫實。

     回顧台灣鐵道史,從1887年台鐵通車、1996年北捷啟用、2007年高鐵營運、2008年高捷上路,以至於今年桃園機場捷運開始運作,130年來,台灣已擁有全長1651公里的軌道建設,但台灣至今卻全然沒有自主性的軌道產業技術。

軌道技術沒技轉 只能看國外臉色

     眼見未來預備再砸下上兆元,鋪設近千公里長的軌道,不少學者已擔心,這些經費恐都落入外國人手中,國人只能分得一些細微土建工程。

     一位具有鐵道工程背景的縣市交通局長分析:「仔細想想,包括剛上路的高雄輕軌、桃機捷運與台鐵的普悠瑪等車輛,不都是日本或西班牙!?」

     他分析,雖然台灣已有軌道車輛由台灣車輛公司(台車)打造,但台車有日資,而日本多年來卻吝於技轉台灣,使得高鐵、台鐵、北捷、高捷、桃捷、中捷不斷向日本採購,「將台灣吃夠夠」,讓台灣一直是日本軌道業者的「殖民地」。

     軌道產業,無論車廂、車輛、電車線設施設備零組件、號誌……都有關鍵技術,但多年來台灣統統向外採購,並沒把關鍵技術學回來,使得每蓋一條新捷運,都得再向國外採購,連後續維修及零件更換都得看外國人臉色。

     台北捷運木柵線正是慘痛教訓!當時木柵線委託法國馬特拉公司打造,營運初期曾歷經兩度火燒車以及電聯車爆胎,然而,台北市政府非但叫不動馬特拉,還在營運兩個月後無預警撤離,當時台北市長陳水扁說出氣話:「馬特拉不拉,我們自己拉!」

     歷經多番努力讓木柵線穩定上路,但馬特拉卻以木柵線土建施工延誤,反向北市府求償,法院判賠台幣16億元,全民埋單。

     可悲的是,木柵線通車至今21年,台灣在車輛、號誌、機電、電力等這幾個軌道技術核心,零組件自產率仍只有42%,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深究其因就是在於軌道規格各唱各的調。攤開全台的鐵道系統,除了高鐵、台鐵不相同外,北捷分為高運量鋼軌(淡水信義線、板南線等)、中運量膠輪(文湖線)兩種,而目前動工中的萬大樹林線、新北市的環狀線以及淡海輕軌,又採取不同的系統。

     再看桃園機場捷運,無論車廂和機電規格,又與雙北市規格不同,就連桃園計畫中的綠線捷運,也與機捷不盡相同,亦是一個城市多種系統。

     而跨縣市比較,同樣是高運量系統,高捷紅線與北捷相異,輕軌亦然,高雄輕軌和淡海輕軌也各自為政。最詭異的是,目前幾乎各大都市正施工中的新捷運,即便都是中運量系統,桃捷、中捷、新北環狀、台北萬大樹林線……都各有各的規格,令人看得霧煞煞!

     「2000多年前,秦始皇尚且知道要『車同軌、書同文』,就算軌道系統原本就得『因地制宜』,但一個小小的台灣卻多達十數種系統,全是舶來品,而且各採各國規格,看不到台灣血統,產業怎麼發展得起來?」一位學者直指。 對此,新北市捷運工程局局長趙紹廉認為:「台灣應該從這次軌道大建設中,做好技術、規格和人才的整合,才能藉此讓軌道產業在台灣壯大!」


關鍵1.整合技術
中央專責機構統合 加速軌道國產率

     首先,在技術整合方面,包括加快實施機電設備的國產化,才能降低採購和人工成本。同時也必須要思考建立軌道相關的認證機制,為技術外銷鋪路。

     值得注意的是,綜觀日、韓、大陸、歐洲等軌道大國,都有軌道研究專責組織。

     日本有鐵道綜合技術研究所(RTRI),韓國有韓國鐵道研究機構(KRRI),中國有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英、德的國鐵也設有鐵道專責研究組織,負責規劃建置國家級軌道技術研究暨及驗證。

     但台灣缺乏類似的上層研究機構與組織。交通部有鑑於此編列41.27億元,在高雄成立「軌道技術研究暨驗證中心」,將協助國內軌道設備零組件、檢測驗證,期許成為軌道發展最後一塊拼圖,並希望十年內將自製率提升到75%。

關鍵2.與企業結盟
扶植相關企業 達成國車國造目的

     除了關鍵技術統合、研發,更得要有企業操盤。趙紹廉建議,政府應大力推動國車國造,可參考漢翔及長榮航太模式,建議台灣本土企業從組裝車輛開始累積經驗,慢慢升級。

     位於新竹湖口的台車已略見「國車國造」樣貌。據了解,台車前身是國營事業「唐榮鐵工廠」的車輛事業部,2002年民營化,由中鋼、唐榮鐵工廠及日本車輛株式會社、住友商事株式會社四大股東共同出資,引進日本技術,成為國內唯一具備完整不鏽鋼電聯車產線的車輛製造商。

     目前台車已有能力設計製造電聯車、捷運車廂、輕軌電車。包括台鐵的EMU700、EMU800電聯車,以及北捷中和新蘆線、松山新店線、桃園機捷等748輛電聯車,都是來自台車代工組裝完成,為台灣軌道產業扮演火車頭角色。現階段台中捷運是日本川崎重工得標,委由台車代工量產,而先前台車和德國技術合作下,成功打造國內首輛自產的輕軌電車,將供淡海輕軌使用,開啟「國車國造」的新時代。

     最後,目前台灣軌道相關技術人才不足,未來應與大學技職教育接軌,為基礎人力儲備能量。另外,軌道運輸為技術、資金密集的產業,光靠台灣規模不夠,應放眼全球作主戰場,將台灣作為實地演練場,把在台灣運作成功的,複製至全球各大都會,希冀可替台灣的軌道產業開創康莊大道。

鐵道何在?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回首與前瞻 —臺灣鐵道百年來時路

 

圖像裡可能有1 人、站立、戶外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