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迷議題與公共政策議題

鐵道迷議題與公共政策議題              

        針對自由時報的錯誤報導 提出更正 這篇文章爲何我無法接受,

    扇形車庫的存廢被操作成鐵道迷議題,而非一個公共政策議題,我舉一個例子。

    當一個城市的棒球場規劃不良,以至於許多球隊,都不喜歡來這個城市打球,因為座椅設計有若干失當,停車場停車有問題,以至於大家不喜歡來這裡看球。這個時候一群熱情的市民,提出棒球場的改善建言,是真心地希望,讓這個都市更加美好。

    然而最後竟然發現棒球場的土地,跟都更的建案相衝突,最後改善棒球場環境的議題,操作成只是一群少數”棒球迷”的想法,而非一個公共議題。   

    這群熱情的市民,他們是各行各業的專家,有的人是在汽車公司主管,他熟悉汽車格位的大小,與行車動線轉彎問題,有的人是在塑膠廠當老闆,知道某些材質受熱會發出有毒氣體,不適合當露天棒球場的椅子,難怪會有臭味。他們都有自己的專業與工作,只是對社會的熱情驅使,而非爲了利益。

    當這一群熱情的市民出來講了話,被貼上了標籤,就是一群棒球迷,媒體與對手竟然忽略掉他們的專業背景,最後成了棒球迷議題,而非公共議題,對這群市民而言,這是否公平?

        他們會感到很挫折,因為被穿了小鞋,以致於他們的專業知識沒被聽見,根本施展不開。還有,他們不是敵人,他們並非反對該建案,只是希望有個共存與共榮的選項,讓都市環境更美好。

    所以,我很遺憾,不論我跟這群有心人,冠上鐵道迷也好,專家也好,學者也好,達人也好,我們都是一群熱心的devotee。我們愛的是這塊土地,我們希望能夠有個專業的立足點,意見可以使得上力,而非在乎”頭銜”。

    但是,大家心裡明白,如果永遠只是操作成”****迷”的角色,而非汽車廠與塑膠廠老闆的誠心建言,專家角色被刻意忽略,大家心知肚明,這個議題大概完了,這就是穿小鞋的問題。

    這也是我很遺憾,操作成鐵道迷議題,而非一個公共政策議題的理由。

 

    莫忘一本初衷:

    他們並非反對該建案,他們不是敵人,

    只是希望有個共存與共榮的選項,讓都市環境更美好。

   

    前一篇文章的結論:

    此一事件與鐵道迷的想法無關,而是鐵道文化資產的存續政策,

    如何創造雙贏,才是爭取重點。

 

 

    接下來有人怎麼分化,曲解,拿”我自認學者專家”來做文章,扯後腿,

    我想,我盡力了,我也該沉默了。

    歷史與時間,會證明一切。

 

    【後記】 為何我特別關注這個議題的原因

  上圖是嘉義扇形車庫,在1994年拆除,而我的父親,也在1998年過世了,

  直到現在,我每次看到”扇形車庫”,我總是想起我的父親。

  浮現在腦海的是我小時候,他帶我到嘉雄陸橋旁邊看火車。

  參閱 最初的願望 一生的努力 永遠的回饋

  然而如今每次搭火車,經過嘉義的嘉雄陸橋下,

  明知道那裡早已經沒有扇形車庫,

  我還是忍不住往昔日熟悉的方向,多看一眼。 

 

  這十多年來,在火車鐵道旁邊,總是有個畫面吸引我的目光,

  我特別喜歡看阿公或父親在鐵道旁,帶著兒孫看火車的畫面,

  後來有一天,我突然明白,原來……….

  我不是在找扇形車庫,我是在尋找逝世父親的記憶,

  還有他騎單車的背影。

  可是我無論搭多少次火車穿越嘉義,

  如今那個背影,我怎麼樣找,都找不回來…………

  因為已經失去那熟悉的景物,人事已非。

 

  這件事,我只是希望彰化人,還有所有曾經有過相同類似記憶的人,

  未來,不要跟我有著相同的遺憾!

  如今,也許遺憾還來得及去挽回,

  請深思,當下的道德勇氣與決斷,能改變歷史,不要遺憾,

  這就是我希望彰化扇形車庫,可以好好保存的理由。

    

 

我最後語重心長的一句話:

 

失去一個扇形車庫,煤煙沉寂,這是鐵道迷的議題,

讓城鄉記憶失了根,無可挽回,這是公共政策議題。 

 

正確的原始資料網頁內容如下:

彰化扇形車庫的存廢危機

浩劫若無可避免 祈禱悲劇晚點降臨

理性面對彰化扇形車庫的存續與未來

 

(我所有的文章   都歡迎引述與轉貼)

 

2 Comments

  1. 蘇老師冒昧請問一下:
    如果多車種的台鐵,按計畫開放西部幹線全線使用電子票證,如此以來對高級車種的收益與服務品質不是會產生衝擊嗎?
    在國際上的傳統鐵路如何使用電子票證?
    謝謝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