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沉默一 這個社會需要更多設身處地的聲音
去年10月25日,在基隆港普悠瑪號首度來到台灣,發生新車擦撞月台邊緣事件。我的手機響起,媒體詢問我的看法,台鐵是不是太爛了,螺絲鬆了,這麼簡單的事都弄不好,當下,我說我還要觀察,不急於回答。
今年4月25日,台灣高鐵由於軌道訊號異常,當天緊急宣布上午9點半以前,高鐵全線停駛。我的手機又響起,媒體詢問我的看法,軌道電路Block假訊號佔軌,原來重開機就可以解決,幹什麼拖這麼久?台灣高鐵是不是太不專業了,我並沒有搭腔,我說我還要觀察,還是選擇沉默。
我這樣的回答似乎不合作,後來媒體似乎也懶得理我,所以找了其他專家,當然都是一面倒的批判,完全沒有設身處地的聲音。
當下,為何我選擇沉默?
每次鐵路有發生事情,媒體打來詢問,當然都是往負面的方向推敲,故意要套話。如果受訪者表達客觀,我還得將事情看清楚,得觀察深入再判斷,甚至幫出事的單位講點公道話,媒體多數不會接受,記者還是繼續往負面的方向套話:那你認不認為××真的有缺失…..,一旦說了「可能」或「應該」的字眼,接下來報紙刊出來的內容,會讓你傻眼,不是你的原意,也被斷章取義。因此,如果不能公正客觀的表達,寧可選擇「理性的沉默」,不要傷害別人,也害了自己。
當然,這需要人生歷練的智慧,而且吃過虧,受過傷,才能體會如何拿捏說話的分寸,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很久以前,發生過關於莒光號的採訪,那次該名記者故意套話,斷章取義修理台鐵,還有某條路線「復駛」寫成「覆屎」,教我說了合乎他們預設立場,卻是有違原意的話,都讓我印象深刻。我想,智慧往往是在犯錯的反省中得到的果實。
然而,在現在媒體與網路當道的社會, 我想,「理性的沉默」有更深的涵義,這個社會需要更多設身處地的聲音,只是我無法表達完整。
最近,我看到一篇深得我心,也讓我十足感動的好文章。
我節錄其文章重點如下:
台鐵新聞室發言人 翁惠平
不是決策者,無法體會決策當下的壓力 父子騎驢的難題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1113297090&hc_location=stream
感謝很多朋友費心提供資訊,在我facebook上留言。常感慨,因公部門的組織層層疊疊,每位主管有不同的思維,如新聞稿,在陳核過程中,都會因不同的思考點,字字斟酌再三,而一改再改,我個人因為工作關係接觸媒體,知道正確資訊流通的重要性及急迫性。
臺鐵近年來內部通訊,已從傳真電報,進步到簡訊通報,效率是增加了,在車站及列車上加強播音只是管道之一,但如何讓使用者最快知道,資訊工具的運用,是未來趨勢,但官方資訊是嚴謹的,無授權不能代表官方發言,所以才會以個人名義提供一些已求證的訊息,只希望這些資訊,對大家有所幫助。
很多關心鐵道文化而有所貢獻與付出的人們,引用「鐵道關懷人士Rail Devotee」,常會有個人的不同見解,又如:鐵道文化,適不適合有商業行為?就會引起不同的看法,更尤其是牽涉到決策面向的思維,個人常感受到:不是決策者,無法體會決策當下的壓力,當很多訊息參數(包含可公開及不可公開的),進入策略模式時,如同父子騎驢,就有4種模式:
父子同騎驢 =>不人道,
父騎驢子隨行=>不慈幼,
子騎驢父隨行=>不孝親,
父子皆不騎驢=>不善用資源,
所以很多朋友的留言,如果沒有體會到決策當下的時空背景參數,我是尊重但不會回應。
這次電子票證的執行案,本來就可受公評,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就各種面向,引起不同的回應是自然的,而造成論戰,不是我心所願,但當事人都已私訊向我致意,所以有感而發,希望能藉本文陳述個人的某些想法。
結論
沒有同理心的批判絕非專業,
這個社會需要更多設身處地的聲音。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父子騎驢的難題,解決之道無他,唯「設身處地」也。
本文接續下一篇 理性的沉默二